《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引起强烈的共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刚刚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形成等,理解诗歌的形式、内涵有一定难度;他们思维活跃,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诗歌的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理解诗歌的三美。
教学难点:诗歌的绘画美;独具特色的意象。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
一、导入新课(2‘)
展示剑桥大学的优美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漫步康桥”中初步感知康桥风景如画的景色。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剑桥大学”的景色。
二、背景介绍(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
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朗读诗歌(4‘)
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
2.再欣赏朗诵录音。
3、请同学们细心初读两遍,说说读了本诗你最初的感受是怎样的?
四、诗歌赏析(这一步是教学重点,合作探究)
1、诗人在离别时,写下了康桥的哪些风光?(1‘)2、讨论(主问题):诵读第2至第6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构建出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4‘)
在讨论时,穿插辅助问题:
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明确: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②“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③为何又不能放歌,而沉默地离去?(明确: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3、你觉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节打动了你?假如你就是诗人徐志摩,请放飞想像的翅膀,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诗段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10‘)
4、再次齐读,读出美感。教学到至此步,引导学生感知到诗歌的绘画美,再美读。(3‘)
第二课时(45‘)
继续合作探究:
5、讨论:试与第一节诗相比,谈谈对最后一节诗的理解。康桥如此美丽,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为什么?(10‘)
明确: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本诗抒发的感情: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
五、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㈠音乐美。(10‘)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这首诗压韵了没有?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明确: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4、带着感情来朗读,读出音乐美。
㈡建筑美。(10‘)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
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4、齐声诵读。
㈢、有感情地朗读(5‘)
1、学生自由颂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2、请朗诵水平高的同学读(自愿举手)
六、至此,介绍“新月派”的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七、小结(5‘)
1、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让我们带着深情,再次齐读《再别康桥》。
2、试着背诵全诗。请学生自愿背,再齐背。
八、延伸拓展:教师精选2首新月派的诗歌,用PPT展示、略读(3‘)
九、作业布置。(1‘)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第一课时
离别的对象——特别:康桥
绘画美:意象——新颖,流动的画面美
第二课时
音乐美:回环往复、韵律和谐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离别的气氛——轻轻、悄悄、沉默
感情: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
艺术:三美(新月派: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2课时09-09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9-09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09-09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职高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