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09-09 00:42:2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

      学生较少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风格、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比较陌生。学生的诵读,张不开嘴,心理素质差,朗诵技巧也较差,缺少鉴赏诗歌的方法,谈的只是浅层的感受未能作内在的思考和把握。

      (二) 课标分

      1、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强调: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本册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启发与培养。

2、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部分要求提到: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所以,诗歌教学必须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三)教材分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现代觉醒者的寻梦意识和一个富有个性的诗人对于自由和美的强烈追求,让“别离”这个古老的主题获得了新的时代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老师应该在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诗歌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感情解读诗歌,形成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美好情感。这是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徐志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目标

      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五) 教学重点

      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六)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七)教学策略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1.诵读法。通过诵读,了解新诗(包括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齐整,琅琅上口等特点。

      2.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如对《再别康桥》情感。

      3.教师点拨归纳法。

      4.拓展训练,练中体悟。

      (八)教学准备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将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课前小组完成预习作业:

      2.教师集体备课

      搜集诗歌朗读所需要背景音乐,以营造气氛,渲染情调,培养学生诵读的情绪,准备《再别康桥》的课件,通过图、文、声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感受康桥景色之美,人情之美。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播放琴的《再别康桥》mp3音乐,营造情景,

      一、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起)如果说中国古诗是一壶老酒,浓烈甘醇,源远流长,(《再别康桥》背景音乐起)那么中国的新诗就是一杯清茶,清新芬芳,沁人心脾。新诗运用多种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诗派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的优秀作品《再别康桥》。

      二、作者简介(播放图片,学生介绍)

      徐志(1896~1931),原名徐章塘.浙江海宁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1928年秋,徐志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

      三、问题引路

      请同学们带着如下问题进行诵读: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诵读设计:

      师生诵读互动设计:1.“读”到康桥感知美——初读感悟,学会朗读

      (设计目的:首先让学生放得开,读得起来,读出气氛,初步感知诗歌。)

      过程:

      (1)全体诵读,培养情绪,整体感知康桥之美

      (3)欣赏老师配乐诗朗诵

      (4)再次朗读, 整体把握诗歌传达的情感。

      自由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朗读一下诗歌把握诗歌情感。

      (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播放配乐)

      代表读:另一小组点评,谈谈朗读诗诗歌时的感受,感知诗歌传达的情感。问题设计:

      1.读过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2、点评朗读:我们可以说一说他的朗读有哪些优点,也可以给他提点意见或建议。

      明确: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那如音乐般的轻盈、舒缓和悦耳,更在于要用心体悟才能感受出来的如梦幻般的`情调和柔婉的、淡淡的情感,但要体会其情感的美则离不开投入的朗诵。

      打出幻灯,美读诗篇,读美《康桥》,必须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2、情有“读”钟,“读”美康桥(设计目的: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章节来读,要求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绘诗中景,品诗中情,酝酿并在诵读过程中表现真正的感情。)

      过程:

      (1)方法指导:美读诗歌,体味情感,必须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特点,品味关键句的内涵。

      幻灯:方法指导:1、把握意象,2、品味关键句的内涵。

      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

      (2)小组选出代表,朗读情最为独钟的章节,品味诗中关键词句,酝酿并表现诗中淡淡的惆怅和无限的眷恋。

      五、学生自主探究:

      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合作探究(学生讨论,重、难点解决过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6分钟。

      七、成果展示

      学生回答合作探究第一题:

      (1)诗歌有一种绘画美。

      美在有着美丽、寓意深刻的意象和画面。

      教师预案设计:1.学生可能浅尝辄止,可以作如下引导——《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徐志曾这样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河。"让同学们从诗歌中选出诗人对康桥感受最深的意象。

      学生展示: 明确:感受最深的意象有:云彩、金柳、青、拜伦潭、星辉等。

      2.提问:请任意选择一种意象分:

      学生展示:1、金柳(板书)。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心中的地位。

      教师拓展引申: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谁能再举出与柳有关的送别诗句?

      学生踊跃展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杨柳岸,晓风残月。

      2、 青。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2)建筑美: 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3)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教师归纳小结:

      同学们展示了合作交流的成果非常到位。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诗人好像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金柳,软泥上的青,河中的水草,阴下的清泉.到梦幻般的彩虹,斑的星辉,飘动的彩云,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第二题:分作者的情感:

      1.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

      2.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3.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教师归纳:志用他的诗情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然而他的生命最终却真的像一片云一干样飘逝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就这样轻轻的来又悄悄地走了,这来去之间流露出多少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一个美轮美奂的异域学府,谱写了一曲如诉如歌的行板。

      八.拓展延伸:

      下面是徐志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请与《再别康桥》对比阅读,尝试写篇短小的赏文章。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九.学生体悟: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句子的节拍。

      (2)学生集体品味并背诵诗歌。

      十、布置作业

      熟背《再别康桥》

      附:板书设计:

      问题引路1.这首新诗明珠美在何处?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金柳——比喻——新娘——依恋

      意象美 青——拟人——招摇——眷恋

      绘画美 彩虹——比喻——梦想——惆怅

      意境美——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

      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

      建筑美——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音乐美——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范例09-09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2课时09-09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2课时09-09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09-09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09-09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9-09

再别康桥公开课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09-09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职高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