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范例

时间:2023-09-09 00:33:24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1.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

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朝山上登高而来.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

      《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苦闷,诗人抱病登高,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3分钟)

      1.播放录音朗读,找出本诗的主体情绪是什么?(诗眼:悲)

      2.听老师示读,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3。 大家自由朗读,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翻译不懂的字句。

      四、品读诗歌(30分钟)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利用工笔细描的手法共写了几种景物?

      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问题2: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十分凝炼。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问题3: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或者想象成不是一只,而是多只

      不能,我们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和江水,我们能想到什么?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问题2: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从表达技巧角度,此联运用对比衬托,用时间的无穷衬托了生命的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相反,时间和历史越是悠久无穷,就越显得人生命的短暂瞬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但江山万古长青。此联无边”“不尽,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种复杂深沉的情感借助两个修饰词“无边”和“不尽”表现得更为充分。这两个词与下联的“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更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1: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总结:大家看,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够写出八层意思,这就难怪此诗千百年来为世人年称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叠加在一起的。它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象: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这其中任意一种意思就足以让人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为了使这种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诗人在接下来的两个诗句中,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又进一步做了具体揭示:

      4.[赏析尾联—---—-艰难苦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伴随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问题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问题3: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酒菊花.酒是中国人的最爱,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的感情。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无论高兴还是伤悲都要来上一口。在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是现在的杜甫却不能喝酒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小结:国家与个人的双重艰难,使作者心中的“苦恨”油然而生,于是才有了满头的花白,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诗人的潦倒生活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五、结束语(6分钟):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附:板书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范例】相关文章: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模板09-09

《登高》优质教学设计 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高中语文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语文教案09-09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理念怎么写09-09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作业布置09-09

《登高》教案 《登高》优秀教案09-09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范例09-09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导入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篇十五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2课时09-09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课堂实录09-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2课时09-09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