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xx大田鸿图中学xx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②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情感,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写法;③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过程与方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设置问题,共同质疑
来把握重点并突破难点。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设计意图:
《故都的秋》是高中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领悟作者的情感。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作者运用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情感,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写法;
(设计意图:
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一般学生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学生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文章美的能力。)三、教学过程
预习任务:
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诗文中写秋的文字很多。你还记得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将学习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写秋的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
(设计意图: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
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为下文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铺垫。)
环节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思考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明确:
喜爱。
理由:
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2、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秋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设计意图:
要求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另外,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以便由表及里地探究))
环节三、咀嚼语言,细品秋味
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这一特点的呢?这一环节,将分成三个步骤进行。1、览秋色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并概括出这些色彩的特点,品味秋色的意境。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学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炼,体会北国之秋的特点一:
清。从而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xxxx
让学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声音,品味秋声的特点。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体会xx之秋的特点二:xx。学生能找出很多声音,我将提出疑问:
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这秋天似乎是非常热闹的,是这样的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反衬”这一写作手法。)
3、品秋味
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幅秋景图。
明确:
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胜景
(设计意图:明确了xx之秋的特点三:
悲凉。之后全班齐读秋槐落蕊图这一段落,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悲凉的秋味。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文本的详细研读,经过收集、筛选、提炼信息,进而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环节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归纳可得出:作者所选的景物都是作者感情的体现物。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
2、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1)xx文人的传统——伤春悲秋;
(2)作者的生活经历——身世坎坷;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
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4)作者的创作风格——静的文学。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设计意图:
完成教学能力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通过设疑——解疑这一过程,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秋味之源,掌握阅读此类抒情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并充分体会“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的含义,掌握抒情散文的特点——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环节五、总结秋味,延伸拓展
教师给出小结语句: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
(设计意图:
抛砖引玉,学生依此做仿句练习,来把握秋味,体会作者情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1、完成《世纪金榜》作业。
(设计意图: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附: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xx
览秋色
xxxx
品秋味:
秋院清晨“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客观实景主观情感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秋枣胜景(设计意图:
突出板书设计美观大方,简洁实用的特点;另外还要体现本课的重点。)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但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在领悟上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结合背景资料,师生互动,以品读,联想等方式进入散文的鉴赏。从而使学生体悟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进而学以致用。
首先我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文,其次整体感知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绘抒发了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之情。接着通过览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来三个环节来咀嚼语言,细品秋味,从而把握文章的情感。最后延伸拓展,
从教学流程看,我觉得设计的是较有特色的,目的是较明确的,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后和其他老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才意识到,一则课前学生预习的并不充分,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感伤、悲凉的情感没有较好的领出来;再则课堂品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没能很好的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烈。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在备课中多设想学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否则,就无法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汇总09-11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劝告教学设计 三下口语交际劝告公开课09-11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标题09-11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中职语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