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时间:2023-09-11 14:14:3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

      (计划课时:2课时)

      主备教师:田云霞

      一、内容及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现代散文名篇之一《故都的秋》,其核心是体会作者借故都的秋景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已经学过《荷塘月色》,对写景抒情散文已经有所了解。它还与下一篇散文《囚绿记》在写法上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把握本文主旨时,其关键是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故都的五种景图诠释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通过鉴赏,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品味散文语言文辞优美。

      (2)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形神合一。

      (3)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2、目标解析

      (1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 就是要学生仔细体会作者所选景物体会景中之情;

      (3)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对秋的感受出发,与作者的情感对比去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一般只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我们在赏析散文时,应该多角度的去赏析,例如赏析语言和意境,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住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支持条件

          在本节课《故都的秋》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与朗读法、研读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能直观了解秋景,活跃课堂气氛等。

      五、教学过程第3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郁达夫的作品在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有坦率的自我暴露、抑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下面呢请根据本文的结构思路:思秋——绘秋——议秋——恋秋。我们继续来品味作者故都之秋有什么特别的呢?

      (二)问题探究

      问题二:下面呢请根据本文的结构思路:思秋——绘秋——议秋——恋秋。我们继续来品味作者故都之秋有什么特别的呢?

      (设计意图: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通过所选景物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作者心境。

      问题1:看看本文描述了“故都的秋”的几个画面?

       明确: 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问题:2这五幅图构成的故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清、静、悲凉)

      问题3:秋院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秋院图中“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问题4:其余的四幅图画的形象,它们又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举例分析):如“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问题5:故都的秋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副词来概括——“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呢?

       明确:(南国秋)

      问题6: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那些段落?

       明确:(2、13)

      问题7:下面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慢、润、淡)原句:“作者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问题8:对比的目的何在?

       明确(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衬托出北国之秋味的厚重感,表达对北国秋的渴盼和思念。)

      问题9:文章开头抒情,结尾又抒情,第二段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倒数第二段有进行对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尾呼应,有一种荡气回肠之感,也使整篇文章结构完整。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根据本文的结构思路:思秋——绘秋——议秋——恋秋。我们品味了作者故都之秋的“特别”,其实作者在课文还有运用了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和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这是我们下节课所要讨论的。第4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把课本翻开,对比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南国之秋不能让人满足。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想饱尝一尝”;而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及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

      (二)问题探究

      问题三: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的秋的依恋。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声音的词语及划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设计意图:文中语言优美,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对秋的感受出发,学习作者对比映衬的手法,与作者的情感对比去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

      问题1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问题2:以冷色调为主,喜欢冷色调,主要体现怎样的情境?

            (主要体现清,当然还有静和悲凉)

      秋声:驯鸽的飞声、足音、蝉声、雨声、人声

      问题3:主要体现什么?

          (主要体现静。也有清和悲凉。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例如:

      ① 鸟的飞声是极细微的,一般是听不到的,除非是很安静的时候。

      ② 写到踩上落蕊的时候,声音也没有。

      ③ 蝉声,不同于夏天的热闹非凡,这里的蝉声是衰弱残声,嘶叫的,嘶哑的,疏疏落落,时有时无,低沉的声音。在萧条的秋天里,安静的环境,再加上作者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声音尤显突兀,凄凉——这是静静地秋天里单调的哀婉之调。

      ④ 雨声——息列索落,疏落的寂静的悲凉。

      ⑤ 人声:能够清晰地听到人声及谈话的内容。安静的环境才显人声的突兀。例如,夜晚深巷的琵琶,夜晚深巷的犬吠,婴孩的啼哭声……又有诗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体现的还是静。

      秋情:①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空远,辽远,天越高越显认的渺小——孤单寂寞

       ②“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拉巴似的牵牛花”,细数、静对——闲适,独享秋味,亦显一种惆怅哀伤之感,悲凉之情。③作者看到扫帚的丝纹时——“细腻、清闲、落寞”——悲凉心境

      ④都市闲人的话语“唉,天可真凉了——”——一个“凉”字,不仅说的是秋雨的凉,秋天的凉,又何尝不是作者内心的悲凉呢?

      问题5:结合课文分析,试讨论本文作者如何表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 “形”散是指作者分别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不散是这些景况的描写都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问题6:修辞运用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把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进行了比较,请找出本体和喻体。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何在?

      本体是南国的秋和北国的秋;喻体是黄酒与百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相似点是“味”。作者意图在于直抒对故都的秋无比眷恋之情,再次与前文呼应。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虽然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象的信手勾勒,传达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凉的颂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流逝,繁华退去的落寞之情,体会到了人生深沉的况味。学习了本文,愿同学们都有一双诗心慧眼,去感受生活,把这种技巧活用到做文章中,写出佳作。

      七、目标检测

      1、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但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D  )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活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3、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不少于60字)

                                                                           

                                                                           

                                                                               

      八、配餐练习

      A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

      A.散文(chāo)  一(chuán)  (sī)叫    (hào)子

      B.潭(zhè)寺   落(lěi)    橄(lǎn)   落(mò)

      C.普(tuó)山   房(lǐn)    陪(chèn)  夹(ǎo)D.廿(niàn)四桥  (zhuó)衣  混(dùn)  (tuǒ)圆

      (解析:“蕊”应该读作ruǐ。答案:B )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远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解析:B“钝”应为“沌”C“训”应为“驯”D“摔”应为“蟀”。答案:A)

      3、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解析:《茫茫夜》是短篇小说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解析:两个顿号应去掉,因为“八九分”“七八月”都表示约数。答案:C)

      B组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解析:“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答案:C)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D  )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下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B  )

      A.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北方人年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到来得正好。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感情到了不可      的地步,不说出来心里不痛快。

      ②他是个生性      的人,有时候让人感到滑稽可笑。

      ③改革开放二十年,      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谁还发牢骚呢?

      A.遏制  放诞  物质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B.遏制  放荡  物资

      C.遏止  放荡  物质

      D.遏止  放诞  物资

      (遏止,遏制,都有猛力制止的意思,前者指用力阻止事物的发生、发展,常用于对别人;后者指用力控制事物的发展,常用于自身.答案:A)

      C组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6—30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堡  ①  去为正宗。像我们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  ②  ,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郝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睛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 ,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文中的序号处应填写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    去为正宗。

        (2)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  ②  ,又匆匆的别了。

        (3)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   

        A.摇    向你挥一挥手    薄礼    B.游  既默默的含笑    润笔

        C.摇    和你点一点头    润笔    D.游  作深情的告白    薄礼

      (解析:“摇”更能表现坐船游览的特点,且切合文人闲情。“和你点一点头”更符合游船览景,船摇景动的特点。B项的“既”与上文不连贯,D项的“告白”不符合语境。“润笔”指请人作书、画、诗文时付给的酬劳,符合文章中请字的内容。

      答案:C)

      2.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

        (1)文章中作者称自己为“难度的俗物”的原因是什么?

                                                                                                   

      (2)概括文章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

                                                                                                   

      3.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湖有什么  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

                                                                                                   

      4.作者在文章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2.(1)。

      (2) 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满眼渺茫青绿;春秋时节,微雨之中,好景尽在沿山大道。3、参考答案:西湖的不足在于“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2分)西溪的好处有: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乘船赏景,感受山水秀美和文人闲情。

      4、参考答案:洞箫声的幽咽;夜游的朦胧诗意;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九、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 教学能手事迹材料标题09-11

如何落实教学常规 如何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经验分享09-11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细则202309-11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09-1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09-11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09-1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09-11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中职语文09-1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1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09-11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09-11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故都的秋/郁达夫》赏析+教案+课件09-11

语文教学板书设计要求 语文教学板书设计要求怎么写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