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

时间:2023-09-14 15:01:19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杜甫,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诗体风格的变化,

      “诗史”的称呼,“沉郁顿挫”的诗风形成,由这首诗文字与情感的变化可见一斑。

      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阅读能力,但他们在分析理解表达上大多还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 诗人之情,

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借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留白艺术,最终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体恤百姓的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读成诵,联系前两首诗,把握杜甫诗风变化,深入体悟“诗史”、“诗圣”含义。

      过程与方法:

      发挥想象,情景再现“一何苦”、“一何怒”,体会百姓疾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体察百姓疾苦,爱护民众的恻隐之心,人道主义情怀。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情景再现老妪的“一何苦”与官吏的“一何怒”。

      

      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老妪的“一何苦”,体察百姓疾苦。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介绍背景

      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有学者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 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2、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有学者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 757 年安禄ft 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 758 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 3 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 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兵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课下注释 13、诗题解释:石壕:也叫石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

      4、背诵检查:(根据要求提示背诵相关内容,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营造理解诗作的氛围,为全面深入的挖掘诗作,理解诗作内容,再现诗作意境,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听写生字词学生质疑

      教师解惑

      2、听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并思考: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3、教师示范表演朗读并请同学谈谈阅读感受。以第一段朗读为例明确朗读时的:节奏准。

      以第二段朗读为例明确朗读时的:重音清。以第三段朗读为例明确朗读时的:事件明。

      并请同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想象,深入切身体会百姓之苦。同时完成正字音、解词义、答疑惑、重音清、事件明以上六个教学任务。

      三、品读课文,分析中心

      1、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

      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

      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好,刚刚有学者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有学者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有学者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多种可能。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 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 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 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 

      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4) 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 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 

      6)赏析“独”字: 

      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3、剧本创作

      发挥想象,还原生活,进行情境对话,适当添加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再现官吏的“一何怒”和老妪的“一何苦”。

      4、进行朗读学法指导

      
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感情。例:“怒”“苦”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感情。例:“一何”

      通过语速快慢缓急来表达感情。例:“走”“急应”

      【设计意图】学生发挥想象,还原生活,进行情境对话,适当添加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表演出来,再现官吏的“一何怒”和老妪的“一何苦”。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入体察百姓疾苦,体悟“诗史”、“诗圣”深刻含义,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形成以及前后期的变化。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杜甫是有学者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

      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让硝烟远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播放背景音乐)

      板书设计:《石壕吏》

      开端1 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23 致词的内容:重大牺牲  家中现状 自请应役  结局(4: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

      

      教学反思及评价:

      作者杜甫是有学者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石壕吏》是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 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征兵,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所发出的切实感受,对于这样的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准确的把握其思想内涵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古代战乱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更能了解杜甫“诗史”的特点。

      因此有学者在教学环节上作了如下设计:首先,从现代战争导入,以伊拉克战争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对比古代征战对人民的影响。接下来引入本节学习的课题。通过诵读,理清文章线索;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进行主旨探究。文言文的读必不可少,反复的读可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氛围的渲染,教师的范读更是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的法宝。

      这节课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课本剧表演,学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是某些小组在展示过程中笑场,这与《石壕吏》整篇文章渲染的气氛不相符,课后反思之所以出现此种情况,其原因在于学生准备时间仓促,教师不指导到位,由于学生准备时间短,也就无法深入文本解读,

      细品其中内涵;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许想法但还不成熟,教师必须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表演指导,在之后课本剧准备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可逐渐淡化,但初始阶段必须给与学生毕必要的帮助。另外课堂情景氛围的创设也十分重要,对于此篇文章课堂就是要创造一种凄惨、忧伤的情景,反观自己的课堂这一点做得还很不够!情境创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提起注意!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评语 课堂教学评语幼儿园09-14

教学实习教学总结09-14

教师实习报告 教师师德自评报告09-14

教育实习内容[十篇]09-14

实习教学工作总结09-14

教学实习总结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09-14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二个课时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A 石壕吏教学教案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案设计09-14

《石壕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优秀教案09-14

八下语文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教案 唐诗三首石壕吏翻译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