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A 石壕吏教学教案

时间:2023-09-14 15:02:5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石壕吏》教学设计

      龙华中学初一语文组 刘卓

      教学设计说明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简介背景,整体感知

      一般情况下,虚构的作品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特别关

注,而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略知一二的大事件,往往会强烈的吸引着学生。“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学生知道一些相关情况,却不详实,渴望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能绘声绘色的介绍一番,就会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很好地导入课文。所以,我设计的导入就是作品背景的介绍即“安史之乱”的介绍,也算是“激趣”性导入。

      学习古文,我不喜欢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零碎讲解零碎阅读,我觉得这就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所以正音、散读、朗读之后,我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把握文本的目的。至于字词句的解释,我把它们穿插在研读过程中。

      【第二环节】沉浸文本,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沉浸文本。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忧国忧民”已成为他的“情感标签”,学生在学习本诗时,简略一读就立即会“归纳”出这种情感,其实只是“贴标签”、“戴帽子”,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在整体感知之后,我认为不必马上让学生品味情感,应进一步介绍了诗歌的社会背景,并紧紧围绕文本自身,反复诵读、解读,让学生沉浸文本,渐次深入文本,了解与他们生活太远的饱受战乱摧残的社会现实,深化其对诗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层次。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矛盾 【难点】

      本诗的情感基调当然还是沉郁顿挫,诗人贯穿始终的感情也还是忧国忧民,但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诗人对饱受战乱摧残的老妇一家非常同情,对冷酷粗暴的“悍吏”鄙视厌恶,但是在记叙此事时,诗人并未正面展现悍吏的反面形象,甚至不曾记录悍吏的只言片语,只是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为何要这样处理?这对缺乏阅历、直率单纯、爱憎分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将这一环节设置成教学难点,让学生先自主讨论、探究,再从形式美和社会背景两个层次与他们交流。

      作者在本诗中隐晦流露出的思想矛盾是教学的难点,但是不必深讲,理解即可。而作者刻意省略的“吏”的逼问,却可以让学生当堂详尽补出,并可安排角色对话,(侧重老妇的回答),以进一步感受诗歌展示的战乱之苦。

      【第四环节】品味字句,挖掘诗人隐晦的爱憎 【重点、难点】

      叙而不议,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正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他的作品有“诗史”之誉。但是真的就是情感的“零度介入”吗?难!就本诗而言,作者虽未直接评判,却将感情融汇灌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以此来感染读者。所以感受诗人不经意间流露的悲愤与批判并找到承载这些感情的字词,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兼难点。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能很好地体现本课的语文味儿。

      《石壕吏》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1、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重点)

                2、简单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难点)

      教学流程:

      导入1、 简介杜甫生平

      2、 简介本文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

      一、整体感知       

      1、听录音 正音 散读

      2、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主要叙述了一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二、重点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将重点字词的解释穿插进去)

      1、熟悉课文内容

       “吏”捉到人了吗?捉到谁了?

      她家都有些什么人啊?                老翁 老妪  三男  媳妇 

      请用文中的语言表现他们各自的现状。  逾墙     二男战死  无完裙  乳下

      请用一个词概括老妪家庭的现状。      家破人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2、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读到这里,你对这样的一家人有怎样的情感?【深切同情

                             

      3、 你是从哪里得知老妪一家的现状的?    老妇的“致词”里读到的。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老妪的话吗? 

      这里都是老妪一人的话,难道“呼喝何其之怒”的吏就此就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的“抒情独白”?            作者在这里只记录了老妇的回答,而省略了悍吏的逼问。

      4、 想象老妇面对悍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请学生仔细研读并作批注。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

      三、质疑探究:

      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四、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请学生直接回答)

      酷吏在一再逼问,老妇在悲苦哭诉,在旁边听着的媳妇、杜甫可能在想什么?整个周旋过程,老妇当时又是如何想的?为了保护儿媳、孙子,老妇最终不得不和“悍吏”走了,媳妇、杜甫又会怎么想?偷偷回来的老翁得知此消息又会想什么?

      五、品味字句

      除了老妇的陈词外,文章还有哪些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我们也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爱憎?

      投石壕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有吏夜捉

      此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字,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到,于是就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一何,妇一何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的尖锐矛盾。

      、一;一、一,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也表露出诗人对他们的遭遇万分关心,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

      天明登前途,与老翁别。

      此句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照应了文章开头,一方面又以“”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再次表现了悍吏的暴戾和人民的痛苦。

      结束语

      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六、作业

      这个故事是从诗人的角度来叙述的,现在请从老妪或老翁或儿媳妇的角度来叙述此事。要发挥想象力,加入适当描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兵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课下注释1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并思考: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

      齐读。注意:逾     

      3、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句子,理解大意。

          同桌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字义,教师补充。

          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学生积累:要注意哪些重点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4、师小结课文大意:(多媒体展示)三、          品读课文,分析中心:

      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回想一下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

      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4 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

       6)赏析字:

      一个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7)归纳结构。板书:

      开端(1):              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2—3):    致词的内容  重大牺牲

                                                家中现状         

                                                自请应役

          结局(4                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

      8)归纳文章主题。

      a、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这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b、师生小结: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对人民的冷酷无情,凶暴。这种官吏就像禽兽一般,一点人性没有,简直是丧失了天性。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和冷酷无情,并不就是对整个封建统治的揭露,但对于人们认识的封建统治的阶级本质,的确会有启发。这首诗也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c、归纳主题: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课件板书: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深思明辨,展开想象。

      1、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一段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抒情独白呢,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你认为呢?(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译练通有答案)

      2、师过渡问:老妇人的话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过渡:既然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官吏会逼什么,老妇怎么应答?准备表演。(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每一小组为6人,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

      4、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约10—20分钟,3—4个小组表演。

      5、向你挑战,改编故事。

      温馨提示:应该保留哪些内容?

      应该加进哪些内容?

      应该重点写什么?

      老妇人走后,留下老弱病幼的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又该怎么办?

      五、当堂背诵,情感熏陶。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结构齐背课文,并感受杜甫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

      师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让硝烟远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播放背景音乐)

      七、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好。

【《石壕吏》教学设计A 石壕吏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教师实习报告 教师师德自评报告09-14

教育实习内容[十篇]09-14

实习教学工作总结09-14

教学实习总结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余映潮09-14

《石壕吏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二个课时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A 石壕吏教学教案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案设计09-14

《石壕吏》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优秀教案09-14

八下语文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教案 唐诗三首石壕吏翻译09-14

杜甫《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09-14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一等奖板书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