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3-09-09 05:32:05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

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二、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 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 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 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 点:∵VH2:VO2=2:1 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 =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 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7

      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能了解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初步掌握并运用化学语言——化学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知道并熟练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物质化学式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教学建议

      1、本课题内容较多,建议分两课时完成。

      2、关于图4-11化学式H2O的教学,最好是从实物水以及水分子模型出发,来认识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和微观意义。看整体还是看局部?突出数字还是强调符号?并引申出符号前面加数字的含义。然后来一个节目表演:超级模仿秀,我行你行他也行!完成课本P79 讨论题。最后由学生概括总结出符号周围数学的含义。

      3、记忆化合价或编写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在第一节课上布置,第二节课前5分钟交流,检查,选取其中琅琅上口的“作品”予以“推广应用”。课后将所有交上来的口诀都张贴在教室里,以肯定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讲练结合。对于化学式的写法与读法,其活动与探究应在课堂上完成,最好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4、关于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的教学。建议采用教师启导学生自学讨论互纠概括小结应用实践形式组织教学。

      5、创设问题情景,创新迁移应用。可以改编或自编联系实际的题,培养学生的临场阅读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猜想假设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6、关于药品标签的教学说明。收集一些化学药品的标签,教给学生如何查看它们的成分、含量或纯度,并适当讲解化学试剂按纯度分级的情况。课后布置学生探究:按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分别收集食品包装、饮料标签、洗涤用品标签、涂改液标签等,从中你了解哪些知识,谈谈你的收获。将学生们的作品予以展示。此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和关心产品说明书的意识。

      赛一赛,看谁填得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含几种元素

      哪几种元素

      属于单质

      还是化合物

      一个分子中

      含几个原子

      水银

      氢气二氧化硫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硝酸铵

      NH4NO3

      碱式碳酸铜

      Cu2(OH)2CO3

      初中化学化合价与化学式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5、 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9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篇10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 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

      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 举例

      混合物:定义 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篇】相关文章:

《老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老王》的教学设计09-09

《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的教学反思09-0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9-09

课文《老王》教学反思 《老王》课后反思09-09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 七下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09-09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ppt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篇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09-09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式教学视频09-09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9-09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初中化学教案免费下载09-09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 2023年初中化学教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