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3-09-09 05:36:3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5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

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 第四节 过滤和结晶

      一、过滤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设问过渡:如果要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固体能用过滤的方法吗?如果不能,想一想能用什么方法来分离它们?

      二 结晶1.定义:溶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

      2.原理: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根据它们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讲述)常用的结晶方法主要有两种,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态溶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态溶质,一般可以用冷却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结晶析出。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应怎样分离?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加入10g和NaCl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观察的析出,再进行过渡,晶体留在滤纸上,NaCl溶解在滤液中。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80℃时,的溶解度是169g,20℃时为31.6g),因此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部分从溶液里结晶析出。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80℃时,NaCl的溶解度是38.4g,20℃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NaCl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NaCl仍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

      小结:

      作业:课本142页习题1、2、3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2)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所探索的核心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相关内容。我设置的《同步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告诉学生,生产纸需要很多木材和水,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尽量减少纸的使用而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如这次的练习通过电子邮件上交给老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与校园论坛的链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空间。在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多听几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深入地了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学生反而能更主动、更快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作品制作: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部分学生是很难实现学习目标的,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了任务:(一)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关于家乡、学校水污染和用水情况的调查报告,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二)分小组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制作一个学生作品:学生网站、演示文稿、化学墙报(选其中的一项)。素材来源于网络搜寻和社会调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既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对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4、作品展示:

      在校园内张贴化学墙报,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学生的社会调查汇报,观看学生网站和演示文稿的展示,向全校的师生进行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5、总结评价:

      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理念

      设计这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另外,我想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4

      一、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而且,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再到看图片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但是现时的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课题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情感目标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3、技能目标

      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五、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材料,对有关知识有初步了解。2、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

      总的来说,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所以,本节课题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并以仿照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2、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和图片,并根据收集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让学生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我把本课题分为两节课,下面主要讲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 → →

      → → →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提出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1/5的?

      2、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仿照这个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4、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讨论与思考下列问题

      (1)、该实验装置中,如果烧杯中的水足量,请问水会充满整个集气瓶吗?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如果实验时集气瓶中的水面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会,因为空气中含有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存在。

      第二个问题的结果: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5、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小结: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这样的物质叫做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7、作业:完成课本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倒流到集气瓶中,并上升至约1/5的地方。

      (2)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 → 五氧化二磷

      (3)小结:

      名称 氮气 氧气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和杂质

      化学式 N2 O2 CO2

      体积分数 78% 21% 0.94% 0.03% 0.03%

      2、混合物与纯净物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 七下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09-09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ppt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0篇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范文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初中化学教学方案设计09-09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式教学视频09-09

初中化学课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09-09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 初中化学教案免费下载09-09

2023年初中化学教案 2023年初中化学教材09-09

初中化学教案_2 初中化学教案电子版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09-09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本09-09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七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模板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