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精彩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握赏析精彩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三、过程与方法:
该课题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鉴赏诗歌领会诗文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但目前学生只在初一上册时学过古诗,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鉴赏的能力也不强,故我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山水开阔了人的胸襟,壮大了人生格局。山水化为了胸中丘壑,笔底波澜。学生分享与山水相关的诗句:飞流直下
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今天我们一起随杜甫《望岳》,领略诗人心中的泰山之美。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介绍背景
公元735年,诗人参加进士不中,736年,诗人“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游历到泰山时所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在昌盛时期,也是年轻杜甫个人生活最得意的时候,他踌躇满志,胸怀一腔报国之志。
诗中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文体知识积累
古体诗: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或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五字一般为221式或212式,七字为2221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岱dài宗//夫fú /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céng云,决眦zì //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朗读指导:2-1-2和2-2-1式停顿。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根据下面的词句注释,理解诗意。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
(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
(6)曾:通“层”。
(7)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
(8)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解诗题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里的岳指五岳之首泰山。
望岳,指望泰山
2.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
朱熹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什么意思呢?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意境,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深入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3.学生说诗意第一联: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你看它青苍高峻绵延在齐鲁大地。——大第二联:天地造化把所有的精华与瑰丽都集中在泰山之上,泰山耸峙入云,将天地都分为明暗两块,向阳的一方明媚光亮,而背阳的一方则昏暗不明。——美、高
第三联:站在山腰,看到云气翻涌,激荡着作者的胸怀,而飞翔的鸟儿迅捷凌厉,好像要冲到作者的眼眶之上。——美
第四联:一定要努力登上山顶,去看一看群山在泰山面前俯首称臣的奇景。——高
(3)配乐朗读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本诗歌的线索,在望岳中表现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明确)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中句决眦一词尤为为传神,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开篇以设问起句,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
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指泰山之色。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话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呢?
【交流点拨】“割”字,泰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世界分成了明暗两个部分,用字极富神韵。突出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第四句应为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这一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杜甫晚年的《登岳阳楼》,分析两首诗在内容、诗风和情感上的异同,全面感受诗人人生。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
吴楚: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胸怀家国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生交流,师补充和点拨。
57岁登岳阳楼,“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晚年的杜甫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国家动荡,山河破碎。但是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翻腾着无日可忘的国事民事,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想到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深感痛心。
师小结:
不同:青年——积极进取,雄奇壮阔的人生
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诗风暮年——忧国忧民,失意痛心的人生
委婉曲折,沉郁顿挫的诗风
相同:都意境开阔,气势宏伟,都流露出心系国家、为国效力的情感抱负。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本诗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体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六、课文总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在此,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多留意身边的美景,并用优
美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也借此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七、课堂练习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而,时间是从至,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答案:远、近朝、暮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写,用描写,表达了。“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答案:巍峨(高大);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实,细节,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造化”句写泰山的,是写;“阴阳”句写泰山的,是写。
答案:秀美、虚;高大、实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颔联是,颈联是,尾联是。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答案: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答案:示例:①表明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
②表明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决心。(2分。意对即可。)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印象深刻的句段。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诗歌学习时由朗读到理解,再到鉴赏的规律,以“读山之雄壮”、“赏山之雄壮”、“悟心之雄壮”三个环节贯穿课堂,循序渐进,逐渐深入。教学过程中读得比较充分,理解得比较到位,提升得比较自然。如果能在赏析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欣赏与感悟会更好。对于“钟”、“割”诗句中的拟人修辞及表达效果,重点强调一下会更好。
【第21课《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五首《望岳》课程教学设计09-15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09-15
《望岳》优秀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望岳教学设计余映潮 《望岳》教学设计09-15
七年级语文下册《望岳》一等奖教学设计 《望岳》的教案09-15
第21课《望岳》教学设计2023-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望岳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09-15
语文试讲望岳教案模板 《望岳》试讲逐字稿09-15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优质课堂教学设计09-15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09-15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部编版《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09-15
五年级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