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3-09-14 21:42:16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_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伯牙鼓琴教学设计3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和课文第一句话,理解“鼓”的意思。

        (1)让学生说说,平时他们说“鼓”的时候指的是什么。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在课文中“鼓琴”是“弹琴”的意思。

        (3)让学生明白在文言文中,“鼓”字有“弹”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板书:看注释看插图)

        3、教师示范朗读并简单讲解。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并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课文讲了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热爱音乐的好友之间发生的故事。

        4、引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并正确朗读。

        (1)用多种方式理解句子,读好停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①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善哉”,知道“善哉乎鼓琴”是“琴弹得真好啊”的.意思。

        ②借助注释,说出“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意思,知道“太”在这里是“大”的意思。

        ③通过“巍巍乎若太山”,引导学生理解“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大山;通过“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明白“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是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流水。教师再让学生关注注释中“少选”表示“不久”,对照知道“方”也是表示时间,是“刚刚”的意思。  ④借助停顿线,引导学生读好停顿,并告诉学生读到语气词“哉”“乎”的时候声音可以稍微拖长。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①引导学生理解“破琴绝弦”中“破”和“绝”表示动作,再通过“破坏”和“断绝”的词语让学生大致明白这两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进而能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把琴摔破,把弦弄断”。

        ②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并知道“为鼓琴者”是“伯牙为他弹琴的人”的意思,“复”是“再次”的意思,“足”是“值得”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学生齐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3)指名交流课文具体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组词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而正确朗读课文,为后面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准备。  二、聚焦句子,想象画面

        1、聚焦“弹”和“听”的句子,自主学习。

        (1)学生读课文,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伯牙鼓琴和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1)学生朗读。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教师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预设:很高很高的大山,雄伟的大山;流得很急的河水,浩荡的流水……

        (3)引导学生根据锺子期不同的回答,猜测伯牙弹奏音乐的特点。

        预设:若太山——比较深沉,很有气势;

        若流水——节奏很快,调子很高昂。

        (4)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再让学生想象并交流伯牙的琴声是什么样的。

        (5)师生配乐共读。

        (设计意图)从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材料,体会情谊

        1、聚焦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出“知音”主题。

        (1)指名朗读。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教师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做了什么?为什么?

        预设:摔坏了琴,永远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伯牙心里,只有锺子期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音乐。

        (3)教师追问: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俩?

        (板书:真正了解自己的朋友——知音)

        2、阅读材料,交流看法。

        (1)教师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小结:是啊,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知音已逝,演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

        (4)学生再次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3、总结。

        教师:后来,《高山流水》的乐曲便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为流传,而成语“高山流水”则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4、配乐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课后材料的适时切入,引导学生深化对课文结尾和成语知识的理解。伯牙鼓琴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伯牙鼓琴教学设计5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知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知音”有关的故事。

        二、走进故事,体会感情

        1、解题:《伯牙鼓琴》,鼓为“弹”的意思。

        2、自学(读准、读通、读懂)。

        3、互助学习:朗读检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4、分享与释疑:重点强调“汤”的读音,最后一句的断句及意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补充资料: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并且在朝为官;而锺子期是一位樵夫。两人地位相差很大。

        三、深度思考,理解“知音”

        1、提问:“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锺子期死后,伯牙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预设:因为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这是比较浅层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关注到这一因果,但不能体会其中深厚的情感由来。)

        2、从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请在文中找到依据。

        预设:因为在伯牙“志在太山”时,子期能够评论出“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可以感受到“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发挥想象,锺子期听到琴声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细致描述)

        预设: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高山时,他可能看到了巍峨的大山,山势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当锺子期听到伯牙在弹流水时,他可能看到了河水浩浩荡荡,奔流向前。

        3、伯牙将子期视为知音,是否只是因为他能听懂自己的琴声?

        引导学生回到文本,关注到“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琴声包含着伯牙的情操与志向。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外在琴声,更重要的是琴声中包含的志向。由此,伯牙才将其视为知音,与那些表面上赞扬他琴声的人相比,子期才是真正明白自己的人。

        因此,只有“知志”才是真正的“知音”。

        4、此时此刻,伯牙的内心是这样的呢?

        预设:激动的、欣喜的、不在感到孤单的。

        5、当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为什么一定要破琴绝弦?

        预设:伤心的,悲痛的,甚至是绝望的'。这个世上再无明白自己的人,那么所弹奏的乐曲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伯牙绝的不仅仅是琴弦,绝的更是心弦与希望,重回无边的孤寂。  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建议配上吴文光的《流水》,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体会伯牙子期相逢之乐与分别之痛。

        四、结合拓展资料,了解“知音”的文化意义

        读一读资料袋中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畅非常光,很多书上都有记载。后世的人们也会用高山流水和知音来比拟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感情。许多有志之士也会用高山流水来比喻自己心志高洁。伯牙鼓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伯牙鼓琴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鼓琴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的优秀教案设计09-1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等奖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09-14

202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案第二课时09-14

伯牙鼓琴实录特等奖 伯牙鼓琴课堂实录特等奖09-1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09-14

《伯牙鼓琴》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09-1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反思09-1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09-14

伯牙鼓琴 教案 伯牙鼓琴教案设计窦桂梅09-14

一次函数的教学反思 一次函数教学反思简短一句话09-14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八年级一次函数的教案09-14

初中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19.2.2一次函数教学反思09-14

九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一次函数教学反思简短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