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原文

时间:2023-09-15 04:04:1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设计者;乔文翠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

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1. 导读法 2. 朗读法3.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了庄子的《逍遥游》,对提出“至人无,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向往“无所待”的精神境界有所了解。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另一篇作品——《庖丁解牛》,来感受一下庄子对“道”的认知与思考。(板书:庖丁解牛    庄子)

      教师解题;

      庖丁,人名,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物命名有以“职业+名字”的方式,“庖”,即厨师,实际上是从属于厨师行业中的屠夫,“丁”是这位厨师的名字,庖丁就是“名字叫丁的屠夫”。《孟子·梁惠王》中有“君子远庖厨也”,仅从字面看,庖厨是儒家君子所不屑的。而庄子却通过庖丁之口来说“道”,不也是蛮有意思的吗?

      在文献中,还有“轮扁”“师旷”“师襄”之类的人物。再从“丁”的字形来看,“ ”“ ”,类似钉子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可见“丁”字非常简单,结合本文,有“大道至简”的意思。

      “解”,《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是“判也”,那么“判”是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分也”,“分”,《说文解字》说“刀以别物也”,意即“分割,宰杀”。

      (二)自读检测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       好    “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拭擦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族:“族庖月更刀”       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之处乎:“技盖至此乎”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 通“响”,响声 “盖” 通“盍”,怎样 “善” 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生讨论并明确

      3、师问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解”字是“分割”、“宰杀”的意思,那么,我们把文章题目改为“庖丁杀牛”“庖丁宰牛”,行不行?为什么呢?

      生互动、明确:不行。我们可以看“解”的字形来分析。原来“解”的甲骨文、金文是这样:“ ”“”“ ”,分析此字形,我们可以看出“解”字即为杀牛而单独造的专有动词,不用“解” 字用其他动词都不够准确!这就是古人写文章强调的“炼字”,体现出作者用字的准确性。

      (环节Ⅲ:学生再次阅读第一段。)

      师问2:思考庖丁是如何“解牛”的?

      生互动、明确:(1)庖丁解牛的动作熟练,具有舞蹈化特点,可以从文中的动作描写看出:触、倚、履、踦。这里是动作描写,是正面的。(2)庖丁解牛的技艺富有艺术性,具有音乐美。“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里是从侧面衬托,是场景描写。(3)庄子在描写解牛动作的时候,“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在形式上字面整齐,也具有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协调感。

      (环节Ⅳ:学生再次阅读第三段。)

      师问4:同学们,结合本段文字,思考“庖丁解牛之道”是什么?又是如何炼成的?(板书:“道”)

      生互动、明确:

      1)庖丁解牛之“道”:庖丁能够明确认知追求,“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三境界: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也;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达“道”的方法: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3)达“道”的外在表现: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道”的本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达“道”之后的态度:小心谨慎——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悠然自得——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

      (环节Ⅴ:学生阅读第二、四段。)

      师问3:作者在庖丁解牛故事中,文惠君出现了几次,塑造文惠君有什么作用?

      生互动、明确:文中文惠君总共出现了两次。(1)第一次是在第二段,他在这里起衬托庖丁技艺高超的作用,对于庖丁解牛而言则是侧面描写。(2)文惠君看到、听到庖丁解牛后,感叹说“技盖至此乎?”关注点仍在“技”。而庖丁(和作者)关注点在“道”,所谓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可见,这里的文惠君便是庖丁批驳的对象。(3)文惠君在文中除了衬托作用之外,也具有寓言点题的功能,引发读者思考“养生之道”。

      师问5:文惠君听完庖丁的“解牛之道”后悟到了“养生之道”,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庄子在这里想说什么?我们同学们又悟到了生活、学习之中的什么道理?

      生互动、明确:(1)文惠君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国君,面对错综复杂的诸侯争霸,他悟道,悟的是“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的躲避法则。

      2)庄子在庖丁解牛故事中,是要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3)我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庖丁追求“道”的三境界:要想让自己在学习中游刃有余,那么我们就必须刻苦训练、熟悉技艺、探索规律、态度谨慎,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五)拓展探究结合《庄子 养生主》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 养生主》注:①养生主: 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精神。②生,通“性”,天性。【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名利,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逍遥游》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由学生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八)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内容。2.总

      结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评析: 

      一、教师教学应该在遵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这篇教学设计刘老师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教学着眼点放在庄子所倡导的“道”上,这是切合课本教材选录该文意图的。刘老师慧眼独具,敏锐地看到文惠君赞叹的是庖丁解牛之技,而庖丁阐述的是“解牛之道”,这一切入点的把握,使得本节课整体教学思路清晰顺畅,从“解牛”与“杀牛”之别,到庖丁解牛场景描绘,到庖丁追求“道”的历程阐释,“养生之道”的理解,“寓言”文体的解析,再利用太极图讲解“道”的内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些内容都是以课文为发轫点,纵横课堂内外,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教学视野是难以做到的。多年来,刘老师致力于文史研究,造诣颇深,曾在《文史知识》《文物鉴赏》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过文章,因而,他的这节课中文史气息浓厚,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始终沉醉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之中。二、作为一篇选修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领悟能力明文悟道是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只是一个关注者、促进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节课中,教师真正起到了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有课内到课外,以一篇文本为扁舟,遨游在道家思想的海洋,遨游在更辽阔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天空里,收获多多。

      三、作为一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的设置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道德价值观”三维目标都应在具体的方法和内容凭借下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而刘老师的这篇设计在这方面还存有明显不足,不仅三维目标内容上有重复,同时缺乏必要的凭借和具体的指向,显得比较笼统含糊。四、作为单元教学模式,一篇课文的教学与整个单元教学目标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庖丁解牛》所在的单元教学目标是“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虽然这篇设计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学生感知庖丁解牛的场景描画,但如果再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其与诗歌中形象的展现方式作一比较,也许更为切合单元教学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不必面面俱到。刘老师总体设计是完整的,但对庖丁解牛之道的解读,还显得有些繁杂拖沓,不容易让学生清晰简要地把握其关键内容。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原文】相关文章: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范文 庖丁解牛教案设计意图09-15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两课时09-15

国家一等奖选修《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优质课一等奖教案09-15

《庖丁解牛》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评优课教案09-15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共 庖丁解牛公开课教案09-15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高中庖丁解牛教学设计09-15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原文09-15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ppt09-15

《庖丁解牛》最新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案ppt免费下载09-15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庖丁解牛》课堂 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学重点09-15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微格09-15

王安石《元日》教学设计 古诗元日王安石教案09-15

元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部编版元日优秀教学实录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