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

时间:2023-09-15 00:47:40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1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巩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2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5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示“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活跃气氛。

      3、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回答: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复杂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认识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5篇】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相关文章:

中班美术活动生日蛋糕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生日蛋糕教案反思总结09-15

大班美术生日蛋糕教案 大班美术茶壶教案09-15

《蛋糕》教案 六年级劳动做蛋糕教案09-15

大班数学活动生日蛋糕教案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教案09-15

小班泥工生日蛋糕教案 中班泥工生日蛋糕09-1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教案09-15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目标设计09-1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稿范文 中学地理教案模板范文09-15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模版09-15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设计09-15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9-15

《地理教学设计概述》试卷及答案 地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和思路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