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教案模板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时间:2023-09-14 22:21:4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单元整体设计教案模板

      第一单元总揽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

      《我的母亲》——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

      

《我的第一本书》——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第一本书”折射出的是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2、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3、学习细腻描写人物言行的方法并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传记和回忆录的写作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细心揣摩其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体会人生奋斗的意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感悟社会人生。

      2、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揣摩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的文章具有浓厚丰富的人文内涵,涉及深广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培养他们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时引导学生质疑,在探讨交流中加深文意理解,领会文章艺术表达的特色。

      3、叙事性作品比较适合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感情。

      4、品味名家的人生历程,诱发学生的人生体验,感悟社会人生哲理。 第一课《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p        :

      《藤野先生》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 积累词语。

      2. 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揣摩语言,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4. 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崇敬的老师,并说出崇敬的理由。

      (由此导入: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注重阅读与生活的联系。)

      二、资料助读

      1.作品《朝花夕拾》 2.时代背景 3.疑难字词

      三、诵读,整体把握

      1.速读全文,理解文意,回答问题

      (1) 本文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相关语句。

      (2) 文章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请结合文意说说自己的理解。

      (3) 文章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2.学生搜索信息,回答,教师指正。

      (这一环节意在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p        、搜索信息的能力。)

      四、研读,分析^p        藤野先生的形象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找出文章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件典型事例,并说说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格?

      ②“我”对藤野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2.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本文所出现的生字词,并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二、精读,体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自读课文

      1、

      2、

      5、24-

      31、38段,划出明确表现作者感情的词句,互相交流,质疑,教师明确。

      比如:“居然睡安稳了”句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 什么作用?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丰富的感情色彩,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才有共同进步的。)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的主旨的理解,有下列几种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经历,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教师引导、鼓励。)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 鲁迅 —

      (明线) 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 爱国感情

      第2课《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中应抓住一个“情”字,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精彩细腻的语言,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进而理解生活中的母爱。让学生学会感悟亲恩,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词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入主题

      二、了解作者

      由学生介绍胡适及其母亲的资料,教师再视情况进行补充。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p        母亲的形象。 思考:(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进行概括,并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四、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协作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四、赏析语言:

      1、课文中哪些话语、哪些细节让你动情?请在书上圈点批注。

      2、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感悟与大家交流;并把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3、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你能从本文中找出议论句吗?

      五、写作训练:

      1、这感人的一幕幕,充分表现了母爱的光辉,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那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讨论)

      (1)截取人物最典型的经历来写。

      (2)细腻而饱含真情的语言。

      (3)穿插必要的议论。

      2、假如让你来写《我的母亲》,你准备捕捉哪些闪光的瞬间?你打算采用哪些写人的手法?

      3、学生列写作提纲,口述作文。教师给予点评。

      六、小结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

      2、完成作文《我的母亲》,并上交。 板书:

      我的母亲  胡适 童年经历

      怀念 敬爱

      母管教——“严师”“慈母” 母当家——宽容隐忍

      母尊严——捍卫名节 影响深远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p        ]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通过本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在学习此文时可以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达的训练,指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p        与归纳。在讨论问题的平台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联系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谈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结合具体例子对人物进行分析^p        与归纳。

      3.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4.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思考人生。

      [ 教学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会思考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从自己的书籍导入,联系到课文的主体内容。

      点到核心词语:第一

      二、简介作者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词语。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的记叙方式:按照时间顺序;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请一学生快速的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人物:我、乔元贞、“弄不成”、我的父亲环境:20~30年代、动荡;贫困落后的乡村

      情节:

      分书——深厚的同学情谊

      补书——对孩子的理解

      送书——真挚的同学情谊

      主题: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写出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五、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结合具体例子对人物进行分析^p        与归纳):(父亲)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

      (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有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贫困)

      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的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人生第一课)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感激之情)

      5、从我和乔元贞的不同人生经历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启迪?(略)

      六、品味语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七、拓展延伸

      师生交流若干读书改变人的命运的故事或者名人名言。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练习三。

      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材分析^p        】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和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并揭示了他人生的不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CAI课件 录音机 【教学时限】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感知课文,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学习作者在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一、新课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扫清字词,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积累掌握词语。 ⑴、注音 ⑵、词语解释

      2.学生自由朗读,探究文中描绘托尔斯泰独特的形貌特征。

      ⑴、文中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⑵、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的形态给人的总体印象的句子。

      3、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它们的特点;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三)

      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在文中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并品味其内涵。

      (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2、查找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问题及托尔斯泰生平资料的研讨,进一步探究托尔斯泰内心的精神世界。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作者已经为我们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画,那么你对他的代表作了解多少呢?请说说作品名称和主人公的名字。

      二、合作探究

      1、请你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作品。

      由学生展示 2、展示搜集到的关于托尔斯泰生平的材料

      三、扩展与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同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请你联系生活的实际,与全班同学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由学生畅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四、小结

      五、作业1、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篇300字的人物小作文。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葳格

      须发:多毛

      肖 面部:失调、平庸

      像 眼睛: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无比的威力

      画 表情:忧郁、压抑

      长相:平平 第五课《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海伦·凯勒的有关知识,学习她的优秀品质。

      2.通过速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与概括能力。 3.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旨,说出作者为什么将自己的老师──莎莉文小姐称为“再塑生命”的人,理解文章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4.理解作品中关于“爱”的讨论,理解“爱”的多种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爱”进行诠释。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文章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2.理解作品中关于“爱”的讨论,理解“爱”的多种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对“爱”进行诠释。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的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学生分析^p        】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p    】:    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p    】:    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配乐磁带。

      2、走入自然,观察身边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走入自然去观察身边的景物,一方面激发学生学文读文的热情,同时也为 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二、基本策略

      1、初读感知。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用指名读、同桌检查读、比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悟读思考,做到文通字顺,读得正确、流利。

      2、精读品析。这些课文文质兼美,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抓住【【关键词】:^p    】:    句了解课文的观察方法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延伸拓展。引导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积累优美句段。

      三、各有侧重

      1、《燕子》:

      这篇课文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描写了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课文以燕子为线索,按燕子的外形特点、燕子在春天从南方赶来、燕子飞行和停歇的顺序记叙的。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范例。

      ⑴ 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

      ⑵ 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还可以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要通过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体现读的层次;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从中了解作者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特有偏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感情。

      2、《古诗两首》: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

      ⑴ 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⑵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铿锵,学习时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3、《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⑴ 激趣导入:你们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资料,展示一幅幅荷花图。

      ⑵ 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p    】:    句,展开想象,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⑶ 鼓励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有关歌颂荷花的诗文交流一下。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荷花,了解它被历代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4、《珍珠泉》:

      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目的是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珍珠泉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了解叙述的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本课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连接语中的学习提示,自学自悟,教师点拨指导。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连接语,明确阅读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印象和感受;再读课文时,就课文提示,展开讨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感,积累优美语句。

      四、拓展活动 

      本组教材的拓展活动应与语文园地的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搜集列举中外名家对大自然的精彩描写,并鼓励学生经常积累,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引导学生在说说写写中提高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的内容暗含了写作方法的指引,如抓住特点写,按顺序写等,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在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自然奇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备课思考一、内容简介

      本组教材的单元主题是“自然奇观”,包括两篇精读课文《观潮》《鸟的天堂》和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火烧云》,还有很多与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

      通过学习本组教材,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学生会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注意事项。从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知识点提醒 1预习课文导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字词,书写字词。

      2理解内容

      四篇课文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景象,都可以“奇”字为突破口,采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找出描写神奇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并交流体会。

      观潮》景观之奇可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和观潮者的神态、动作两方面进行感受。

      《鸟的天堂》景观之奇可从榕树和鸟两方面进行感受。榕树大,茂密,碧绿,非常美;鸟声鸟影,形态多样,姿势各异,非常热闹。

      《雅鲁藏布大峡谷》景观之奇可从地理位置、峡谷比较、生物多样等方面进行感受。

      《火烧云》景观之奇可从色彩绚丽和形态多变两方面进行感受。

      划出相关语句,让学生朗读体会,但是不能把朗读指导的重点只放在这些句子上,要放在课文的语境中,让学生在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朗读。

      3领悟表达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四处自然景观的“奇”,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表达

      我们要想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就必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钱塘潮的“奇”?怎样写出鸟的天堂之“奇”?怎样写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奇”?怎样写出火烧云之“奇”? 可以让学生先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一)作者是怎样写出钱塘潮的“奇”?

      1.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比较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地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你觉得哪一句好?为什么?

      评价:第一句把意思说完整了,第二句写出了颜色和数量,第三句更具体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二)怎样写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奇”?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列数字,作比较。

      2.作者怎样说明大峡谷景观奇异?

      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三)怎样写出鸟的天堂之“奇”? 1.作者怎样说明榕树奇?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近处先写枝干,再写绿叶。

      2.作者怎样说明鸟奇?

      先写各种鸟儿的形态(大、小、花、黑),又写鸟儿的姿态(叫、飞、扑),最后专门写一只画眉鸟。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

      (四)怎样写出火烧云之“奇”?

      1.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不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美景,也渲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

      2.“烧”字准确、形象,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以“着火”作喻,言其鲜艳无比,光亮耀眼。

      3.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颜色变化,如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4.形态奇妙多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

      4知识点提醒

      A生字:音:称 屹 应接不暇 秘鲁 树干 兴奋 不禁

      红彤彤

      形:薄 规律 蒙

      

      

      

      耀 隙 暇

      B词语:特殊格式的词语:AABC AABB ABB 近义,反义。

      C关于鸟的天堂的引号的用法,设疑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鸟的天堂》的结尾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这是作者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有的资料上说:‚第一个加引号是指大榕树;第二个不加引号,指榕树上自由自在生活的鸟儿们,不会受到任何伤害,是它们的乐园。‛(令怡按:这是个病句)以上两种说法哪个正确?  作者(巴金)以赞叹之笔‚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作文章的结尾,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给这棵大榕树的特定的称号,故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没有加引号。其实教参和别的资料上的说法并没有发生矛盾,特定的称号也是当地人和游客给予的,说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是引用别人的话也并没有错,只是没有第二种说法来得确切。

      (令 怡)

      (四整本书阅读──《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安徽人民出版社 本套图书包括十五册,分别是《1.宇宙探索》《2.地球万象》《3.气象万千》《4.人类探险》《5.生命微观》《6.植物世界》《7.动物天地》《8.动物与人》《9.自然生态》《10.环境保护》《11.江河博览》《12.湖泊风光》《13.飞瀑涌泉》《14.名山异洞》《15.海洋奥秘》。

      搜集资料──交流资料──积累成语──创办手抄报 附:

      1.带“绿”意: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千山一碧碧波荡漾翠绿欲滴绿草如茵

      2.描写景色:万紫千红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翠色欲滴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3.带“春”: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春暖花开春和景明春山如笑

      4.天气:风和日丽烈日炎炎和风细雨彤云密布晴空万里万里无云狂风暴雨倾盆大雨天昏地暗绵绵细雨

      5.花: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百花争艳花团锦簇含苞欲放花红柳绿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万紫千红鸟语花香

      6.草: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草如茵草长莺飞奇花异草 7.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红叶似火枯木逢春苍翠欲滴

      8.山:危峰兀立崇山峻岭怪石嶙峋奇峰罗列山明水秀蜿蜒盘旋山光水色冰消雪融

      9.水:水平如镜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微波粼粼浩浩荡荡水花四溅波涛汹涌 10.天空:碧空如洗晴空万里万里无云 (六口语交际与习作

      课前搜集资料──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说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象──思考如何写──学生作文──讲评作文。

      板块一:口语交际──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1.课前观察、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

      2.启发谈话: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

      3.小组交流: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说一说。

      5.教师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6.延伸拓展:把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板块二:习作教学──写一处自然景观

      1.作前指导:这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中旅游。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也可以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还可以联系“我的发现”,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词句。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作文讲评

      描写春天的古诗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描写夏天的古诗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宋·陆游《初夏绝句》 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总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掌握传记的常识。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探寻名人的足迹,走进名人的心灵,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学习他们的高贵品德和感人精神,陶冶情操;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

      《邓稼先》2课时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2课时 《回忆鲁迅先生》1课时 《孙权劝学》2课时

      1.主题延伸

      本单元的课文都与名人有关,他们分别是:科学家邓稼先,革命家、民主战士闻一多,文学家鲁迅和军事家吕蒙。《邓稼先》一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这篇散文是鲁迅的学生萧红通过十五个片段来描述先生生活中的点滴,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本单元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侧重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2.授课技巧

      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重点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告诉我们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主要写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一点一点追忆鲁迅,去怀念他所做的那些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事情,将鲁迅更拉近人们身边。作者笔下的鲁迅:坦率、敏捷、和善、幽默、爽朗、对青年严格要求的同时又深切关爱生活;平凡随意,为人宽厚仁爱,待友真诚悉心,意志坚定,伟大而平凡。重点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学习本文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孙权劝学》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解读

      (一)一个新的起点单元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对比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

      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

      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

      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

      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

      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

      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学习目标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点击图片可放大)

      虽然只有第一题明确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但后面两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都是以课文学习为起点和基础引发的话题,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评价,将“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渗透在“说一说”的实践中。这一目标不断在课文阅读中得到多种学习形式的落实,读、说、写,目的是要成为学生阅读中养成关注和积累的习惯,在说和写中慢慢转化为能力,养成一种自觉。

      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个内容本身就与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相吻合——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习作活动。当然,习作的乐趣不仅在内容上,还在表达实践上,学生表述准确,如果还能有新鲜感——这是与阅读目标的关联——乐趣就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描述准确表现了同学的特点,让其他人读了后能很快猜出来,成就感又会带来印象更深刻的乐趣;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用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这一乐趣就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驱动力了。

      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的层次性和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内化水平的匹配上。落实的层次性,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每篇课文内的学习有层次(前面已经呈现,不再赘述),三篇课文之间也有层次性。三篇课文之间的层次性,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是很循序渐进的。

      (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

      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题单元,都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这种开放性学习空间,不能仅仅是靠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教学主张来创造,教材主题单元本身,无论从主题上还是文本的选择和组合上,也应具有开放性。首先,校园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因为对校园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因为校园生活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丰富性,文本中有,习作中也是一个具体的表现。第二,三个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讨论校园生活的,角度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分享校园生活,文本的拓展就有了合逻辑的选择。例如,既契合校园生活主题,又可以进一步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文本可以拓展《山沟里的孩子》等,整本书有王淑芬的《三年级花样多》等。再者,《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的作品,吴然的很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里,都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走月亮》《珍珠泉》等,也可以作为开放性教室课程的一个选择。还有泰戈尔《新月集》,开个小学的读书分享会,或师生、家长参加的朗诵会,也是一个选项。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课时的总体安排和规划,用好用活这个单元,创造出学生受益的教室课程生活来,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的、具有逻辑的母语课程。

      (四)这是一个文本选择上有瑕疵的单元

      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是人编写的,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和不足是不能避免的。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在文本选择上,是有瑕疵的。前两个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品质上,都是经典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例子,好榜样。第三篇,就有了明显的落差。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校园生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文本。但是,就落实重点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言,这个文本是难以胜任的,这也是文本的内容和体式所限。不是说文本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词句,而是很少很少,如果是“关注词句表达的准确性”,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p    】:    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3)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p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p    】:    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单元整组课时规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说明 备注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课时 作为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学前一周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准备 “日积月累”做一个“古诗词中的童年”晨诵专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课时 先学习单元导读,讨论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感受,明确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以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字词自学和读通课文的课内预习。拓展阅读《走月亮》,学习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始学习做不同特色的阅读手账(方案2: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

      花的学校 三课时 拓展阅读《孩童之道》《金色花》,建议布置《新月集》亲子共读活动。

      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紧扣一个“趣”字展开表达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之词句段运用 两课时 第二题融入课文学习和单元整理活动2。

      单元整理 两课时

      1、字词整理与积累;

      2、吴然作品、泰戈尔散文诗班级朗诵会及新鲜感词句分享;

      3、优秀习作分享与发表。

      教学建议

      开学第一课(口语交际)

      一、为什么要设计为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分享暑假精彩生活,既是为了对暑假生活做一个有意思的自我总结和展示分享,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暑假和校园两种成长生活的不同精彩和相互联系,为接下来的校园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这是分享课,也是衔接课,还是开启课。

      结合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渗透在对学生分享的评价中——对于学生来说,“新鲜事”里往往会很自然地蕴藏着“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口语交际课充满期待,教师可以在开学一周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请学生做好分享暑假生活新鲜事的准备。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做必要的指导,如可以和家人一起选择要交流的新鲜事,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实物,甚至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当然,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少的。甚至,教师可以提前制订一个评价量规,给学生在做准备时参考。

      三、这节课可以怎么上?

      教师要准备一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两种分享机会,即小组内分享和班级内分享。具体操作是:第一步,小组内按照要求分享,组员根据评价量规推选一人当堂在班内分享;第二步,每个小组被推荐的学生做班内分享,师生即时评价,教师评价有意识关注语言的“新鲜感”;第三步做活动延伸,和学生商量每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剩下的学生每天两到三个在班内分享。为了让学生收获明显的成就感,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奖项渗透在评价量规中,如最新鲜的故事、最佳口才、最美、最有故事的实物、最精彩的图片…… 当然,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小结效果突出的分析^p        方法、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0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

      题目的变化

      用过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会发现,这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中时,题目从《我们的民族小学》改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如何理解

      题目的这种变化?有人是这样解读的:

      课题有了变化 ,由原来的民族小学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教材编写中国家意识的体现。因为,这所学校,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不是哪个民族独立的学校。大青树,就是这所学校的地域特点---边疆特色。

      虽然课程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虽然一联系上新时期的国家情怀就显得“有底气”,我还是觉得这种解读太牵强。我倒觉得原来的

      题目恰恰是为了体现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他的不少作品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如《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翻阅吴然的作品集可以发现,以往的集子,如《天使的花房》中,这篇文章

      题目是“民族小学”,还有的

      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和花朵说悄悄话》);20__年5月出版的吴然语文阅读课堂系列丛书中,这篇文章收录在《大青树下的校园》中,

      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很难确定吴然最初用的是哪一个

      题目。用心阅读吴然的散文作品,从他作品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特色(儿童散文,优美的笔调、馥郁的诗意和跃动的童心)等方面看,我更愿意相信这篇文章最初的

      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

      题目有着朴素的诗意,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环境的美好、故事的温馨、情感的淳朴……同时,对照文中表现的“民族融合”的主题,也显得自然而含蓄。这些,“我们的民族小学”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欣赏——一篇诗意盎然的儿童散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这篇儿童散文,遣词造句和语言节奏都富有儿童情趣,词句朴实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通篇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晓白如话,又诗意融融。例如第一句三个“从”到三个“有”一个“还有”,长短句参差有致;“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真好听”三个字看似平平常常,却在语境中更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遐想,再接着读后面的描写,发现这“真好听”是那么具有吸引力。最后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边读边感受,仿佛觉得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都有了生命,都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校园。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画出的几个美好和谐的画面。

      一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来上学的景象,小朋友们的出现,让整个校园都变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

      二是树、鸟儿、蝴蝶、猴子都倾听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和各种小动物看小学生们课下玩耍的画面,前者令人陶醉、神往,后者让人感受到了天真、可爱;

      三是对铜钟和影子的特写,定格出一幅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美好画面。

      显然,这是一篇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散文,白描手法,朴实语言,典型画面,把日常的校园生活写得真切,写得如诗如画,让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自豪,让不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新鲜,产生向往。

      三、批判——一个学习价值清晰的文本

      批判在这里指的是全面深入的分析^p        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之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批判是基于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思维和判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还直接与创造性相联系。

      (《欣赏 批判 联系 建构——文本解读的四个【【关键词】:^p    】:    》)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第一个维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关注点一般是不同的,这正好与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的设置意图相吻合。“特别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学生答案会不一样。学生认为特别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是课堂上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点,或者深入阅读的切入点。第二个维度,要想到学生会对词句内容感到新鲜的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对词句表达形式和策略的兴趣上来。就一般性学情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最后一句,第二自然段对窗外安静景象的描写,对小动物的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对铜钟和凤尾竹影子的描写作为结尾……这些都值得关注,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第三个维度,既是对单元主题的回应,更是为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探寻更多不同地区小朋友的校园生活。这也正好与课后第三题是对应的。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学习价值十分清晰的文本。

      四、联系——为学生的学“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一个文本,无论是为了实现哪一具体的母语学习目标,都不能孤立地运用。一则,孤立的运用,犹如碎片化阅读,是不完整的,是很快会从脑海中被无意识地抹去的;二则,能力的形成,方法的习得,志趣的树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三则,建立联系是赋予生活和学习以意义的基础,母语学习应该是一种有联系的生活,这种联系的建立,指向的就是为学习“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叶圣陶语)——沟通生活的境遇、文本拓展的境遇、单元整体的境遇等等。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的创造,落脚点是学生的经历、实践和体验,但却始于教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文本解读。

      先说重点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单元整体的境遇。教师要在解读时弄清楚:

      1、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2、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在怎样的层次落实重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现和交流为基础,能区分词句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策略的新鲜感,初步学会聚焦新鲜感的用词、造句);

      3、在这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下一篇或者在拓展文本阅读时,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的层次是怎样的(能自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尝试分享自己体会出的新鲜感的表现);

      4、在习作时渗透有新鲜感词句的运用与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把握好度,把握好主次,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也就是说,这一篇文章的解读,是要胸怀整组的,要运用系统思维,要确保在课堂学习实践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孤立地读者一篇文章。

      再说文本拓展的境遇。夏丏尊在《关于阅读》一文中指出:“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因为每学年所授的选文为数无几,至多不过几十篇而已。选文占着国文课的重要部分,如果于一学年之中仅就了几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内容与形式,虽然试验时可以通过,究竟得益甚微,不能算是善学者。受到一篇选文,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前辈近百年前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前面在进行单元整组学习规划时已经提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安排三个课时。一般都是两个课时,为什么要安排三个课时呢?这也是在文本解读时就想好了的。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可能还不会从作者或者内容、主题等角度去建构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生活,他们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方法策略等都有明显局限。作为引领、陪伴、规划学生学习的教师,恰恰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素养的。教材选择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开篇,是主题的需要,是目标落实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吴然的儿童散文里,有很多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积累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选入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就有《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从作者作品的角度,立足“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点,这几篇文章可以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内容主题的话,吴然还有这样一些儿童散文《学校旁边一条河》《我们的树林》《老师的礼物……

      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三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建立联系,可以引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写了偏僻山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语言也是朴素而诗意的,有很多“新鲜感的词句”。是从作家作品角度还是主题角度建立更广阔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的整体规划等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沟通生活的境遇,当然就是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联想到自己的校园,观察、体验、分享、表达,也可以听听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学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小学校园生活……至于到底选择在哪些个方向上创造“相当的境遇”,同样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规划的需要了。

      五、建构——绘制以“这一个文本”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蓝图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就是从“这一个文本”出发对“这一段”教室课程生活进行比较细致的蓝图规划——不是写意的,而是工笔的轮廓勾描,同时还要想一想某些细节。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定位、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资的利用、学习成果的呈现和评价等等都有了第一预设。看似这不是文本解读本身的事,但确确实实是文本解读应该抵达的重要一站。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解读,可以建构这样一幅蓝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

      教学建议(设计简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和交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学习单,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通过边读边思边圈画,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清楚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学习准备:

      设计学习单——

【单元整体设计教案模板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相关文章:

心得体会-读《差异化教学》有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精品09-14

差异化教学意义 差异化教学理念09-14

《差异化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差异化教学》读书心得体会怎么写09-14

差异化教学法 差异化教学法的特征09-14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培训反思09-14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讲座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讲座心得09-14

单元整体设计教案模板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09-14

小学美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09-14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模板小学数学09-14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篇八篇 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09-14

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八年级冀教版下册数22章09-14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6种思路 语文新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09-14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小学数学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