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9-08 10:05:25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

        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

        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出色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乐曲《春江花月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

        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把握诗歌内容:

        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

        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作业

        反复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鉴赏诗歌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⑴ 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

        ⑵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⑶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一段。

        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⑴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

        ⑵ 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  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

        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

        ⑶ 学生思考:作者分几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

        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⑷ 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  ⑸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

        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⑴ 学生默读三至五段。

        ⑵ 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

        ⑶ 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二、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

        三、作业

        1、背诵全诗;

        2、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

      《琵琶行》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琵琶行》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板块“笔落惊风雨”的“诗从肺腑出”专题。本专题选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来自于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课文的亮点是情景动人,细节点透露着深刻的含义,作者的语言描绘恰当贴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还原情景,整体感知内容情节。在此基础上,探究文本中两个重要细节点,一是音乐的文学呈现,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感叹的归因分析。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学习诗歌语言的生动和谐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刻细腻,更需要学习诗人如何通过高超的比喻来描摹音乐的能力。在认知上,高一学生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基本能自行对__的字词进行疏通。在情感上,他们基本具备了对诗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诗词意蕴和情感的兴趣。学生需要采用诵读体会、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学习__。

        【自主学习】

        首先诵读明意,这篇__比较长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就必须做好课前预习。而导学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首先导学案上设置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多读要求至少读三遍最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__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确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标记可以在下次的课堂上作为自己的学习重点来解决。另外补充描写音乐的__增加内容的厚重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__的情感和描写音乐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弹琴时,琴声雄壮高昂,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高山的雄伟气势;而琴声转为清新流畅时,钟子期知道他要表达无尽的流水。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说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懂他琴的人了。于是把他那心爱的瑶琴摔碎在青石上,终生不再弹琴。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后,一文人骚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传诵的知音绝唱。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见证他们的知音传奇。

        二、认识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作品有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和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

        三、了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鸣,诉说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四、诵读悟情

        1、诵读正音

        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他同学指出朗读中的读错的字词。教师适当板书。

        2、听配乐朗读

        要求学生听读中把握诗中的情感。

        五、品味赏析

        听配音朗读我们已被深深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文中几次写音乐?那次写的最精彩?划出有关描写音乐的句子,细细品味。

        ◆一品音乐美  用自己的话描述你从文中听出的音乐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弦声

        有切切如私语的小弦声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盘的大小弦合奏声

        有花底莺语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难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艰涩

        有无声处的有声

        有银瓶乍破铁骑刀枪的轰鸣

        有收拨一划的戛然而止

        这琵琶声真可谓是五彩缤纷、变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涩、有抑有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荡气回肠,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这美妙的音乐,诗人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1、选用恰当的动词

        “转”“拨”“信手”表达出琵琶女虽只是调弦定音、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非同凡响。“拢”“捻”“挑”描绘琵琶女弹奏时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

        2、用比喻,以声喻声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玉盘敲出的声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莺语、泉流冰下喻曲调的流转与凝涩,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刀枪鸣喻曲调的雄壮高昂,用裂帛喻强力收束、嘎然而止。这里选用大家熟知的声响作喻,化无形的乐声为具体可感的声响,写出琵琶声的五彩缤纷疾徐抑扬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音乐的妙处。

        3、巧用叠词、拟声词、连绵词

        嘈嘈、切切、间关、幽咽

        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4、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演奏结束了,悄然无声,人们被音乐打动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衬托出音乐的美妙绝伦。

        5、用环境烘托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异同,悟手法、

        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中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的异同,进一步体会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相同:(1)用比喻

        《琵琶行》以声喻声,用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绘得多姿多彩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有亲耳聆听之感。

        《明湖居听书》用视觉感觉设喻,描绘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变化无穷

        (2)用听者的感受衬托

        《琵琶行》中听者的感受凝炼含蓄。《明湖居听书》用比喻夸张写听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赞叹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又慨叹其凄凉遭遇抒发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不平。《明湖居听书》极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无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弹奏,诗人饱含深情地进行描摹,请划出音乐描写中饱含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并体会他们的深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调弦定音,声中含情,情随声出。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每一声每一弦都尽量压抑心中的悲苦,但声声含悲,倾诉着不得意的经历。“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信手弹来,每一拍都流露出无限的辛酸。

        琵琶曲调时而急切欢快,时而轻快流畅,时而低沉抑郁,时而愤激不平,更是饱含着琵琶女浓浓的情。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能从无声处听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声的弹奏更悲凉。

        诗人能从旋律节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中听出琵琶女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并对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真切感人的描写。

        2、琵琶女借乐诉怨,悲情弹奏,诗人为什么能听出诗中的悲情,甚至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找同学概括他们“天涯沦落”的遭遇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双全名动京城才高位显

        年长色衰飘零憔悴谪居卧病

        ◆授之于渔,体验践行

        学习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找学生试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六、小结

        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律动和交响,是流淌着的文字;文字是心灵的声音和共鸣,是飘飞着的音乐。正是由于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诗人与琵琶女的共鸣,引起文字与音乐的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有感而发,让诗从肺腑出。可以说《琵琶行》是诗人最真诚的情感流露,是诗人灵魂深处最真切的呐喊。  七、作业

        反复聆听一首你喜欢的音乐,借助于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学设计3

        导入:

        同学们好!音乐是美妙的,不同的音乐会使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产生共鸣。一千多年前,我国唐朝浔阳江头的一位琵琶女真挚深情的演奏也曾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并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琵琶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诗中精彩的音乐描写,更因为其中有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他把音乐入诗,音乐描写中有人、有情、有自我的关照。今天我们来赏读《琵琶行》,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欣赏诗人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生花妙笔,在乐与诗的对话中,探究香山居士泪湿青衫的真正原因。

        学习活动一:学习分享

        分小组交流课前自主学习内容。

        1.诗歌体裁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内容概括:(示例)

        (1)浔阳江边问琵琶(2)江心聆听琵琶曲

        (3)江中听诉身世苦(4)同病相怜感慨多(5)重闻琵琶青衫湿

        3.故事概述

        元和十年的秋景竟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的浔阳江边,荻花瑟索着盘旋而下,和着这送客之景,又平添几分凄凉……离别留下的,只是浸着冷月的江水……

        她抱着琵琶从船里走出,散发着轻微木香的古琵琶半遮住了她那羞涩的脸庞。她轻转琴轴拨动两声,先情后曲,弦弦的琴声中透出凄楚与悲切,似在沉思着,又似在诉说着,随之,心中的无限往事也随着琴音一起浮现出来。

        ……

        诗在小序中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也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学习活动二:思考探究

        乐为心声。琵琶声中融注了琵琶女身世之感。透过音乐的变化,你听出了琵琶女怎样的遭际和身世?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是这首的突出特色,全诗一共有三次音乐描写,首尾两次只是以感觉摹写声音,是侧面描写。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第二段音乐描写,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这一段,你能否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朗读重点描写琵琶声的诗句,按照音乐的变化分出层次,并结合具体诗句体会琵琶女情感的变化,以及描写音乐的手法。(可用折线图勾画,回忆一下单元导读课讲过的诗歌鉴赏方法)

        1.谁懂琵琶曲?重点朗读第二段音乐描写,请依据诗中的描写,勾画琵琶女演奏的情感变化。

        2.再读琵琶语:赏析最打动你的诗句,可以结合导读单元所讲的诗歌鉴赏方法。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明确:比喻的手法—八处比喻写音乐高低缓急和情绪变化:

        演奏序幕---欢快明朗—低沉幽咽—高亢激越—戛然而止。

        侧面描写音乐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序曲---音乐的开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情绪:悲凉伤感

        赏析示例:此时的旋律低沉抑郁,通过弹者和听者的情感交流,将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表达出来: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倍感孤独凄凉。

        (2)开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情绪:欢乐愉快

        赏析示例:用比喻修辞和拟声词写出了琵琶声的清脆圆润,高低流转,轻快流畅。表现了琵琶女的欢快明朗,唱出了她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醉酒欢歌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让人过目不忘。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赏析示例:写琵琶声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轻快婉转,优美动听,这就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欢快。

        (4)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情绪:幽愁压抑  赏析示例:琵琶声渐渐缓慢,仿佛欢快流淌的小溪被寒冰阻塞。发出冷涩的低泣。似是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年长色衰,门庭冷落。怎能不使他陷入深深的幽怨“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情绪:悲愤不平

        赏析示例: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不公之感的愤懑之情。她受伤的心灵希望得到爱情的抚慰,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经常空船独守。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的控诉。

        3.小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手法:

        (1)以形写声,间关莺语花底滑(2)以声喻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3)以声摹声,大弦嘈嘈如急雨(4)以感衬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5)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

        这段曲子是琵琶女真实情感的抒发,通过琵琶曲的演绎,逐步打开心扉,由羞涩到后面的自叙身世,清晰地展现了自己的遭遇,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愤懑。作者借助动作描写,大量的比喻,运用通感,以声拟声,以画摹声,正侧面描写结合,让这段琵琶曲千回百转,荡气回肠。乐为心声,我们分明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诉。

        学习活动三:思考探究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泪洒青衫呢?浓墨重彩的音乐描写对表现诗歌主题有什么作用?

        1.琵琶语与青衫泪对于《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大家都能充分地注意到作者描写音乐时的高超笔法;其实《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不只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音乐描写的意义远不限于此,诗人不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为人而写音乐;不是停留在音乐意境的描摹上,而是通过音乐形象,展现了琵琶女和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坎坷遭际以及他们“别有幽愁暗恨生”的满腔不平。那么我们来看看琵琶女与江州司马之间是否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请同学们再读《琵琶行》找到相关诗句:

        1.都来自人才济济的京都:一是京城女,一是在长安为官;

        2.同样都是才华横溢:一个是曾经名属教坊第一部,一个是才华横溢名满京都;

        3.两人都跌落到人生的低谷:一个无奈嫁给了商人,一个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

        2.谁解青衫泪:白居易被贬的原因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对音乐的体悟、对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欣赏,对二人相似命运的感慨。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小结:通过琵琶女的自述,白居易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人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不只是一个独立优秀的审美对象。诗人面对琵琶女不是一般的触景伤怀,而是一种惺惺相惜的失路悲鸣。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音乐,刻画琵琶女出众的琵琶技艺、超拔的才华,下文的主题句“同是天涯沦落人”才有了更丰富、更明确、更有感染力的内涵,诗人怀才不遇的失志情怀才分外真切感人。

        通过学习,你是否听懂了琵琶曲背后的人生际遇了呢,著名作曲家吴元厚先生读《琵琶行》后,创作了一首琵琶独奏曲,用独特的音乐视角解读了《琵琶行》。  学习活动四:聆听琵琶曲

        琵琶演奏: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

        作曲:吴元厚

        从乐与诗的对话中,你对《琵琶行》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

        结束语: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诗人通过诗与乐的对话,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琵琶曲与青衫泪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生感慨,一首琵琶曲弹尽人生苦辣心酸,一篇《琵琶行》写尽作者失路人生。同学们,读诗的过程就是与诗人对话的过程,也是阅读审美体验的过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诗歌内容、手法的赏读,你是否对白居易和他的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方式举《李长吉诗集批注》云:“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可见这三首诗得到赞誉之高,堪称唐代音乐诗之力作。换言之,也就是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韩愈的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耀人心目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是否也急于想了解其他两首摹写音乐的唐诗呢?大家可以在课后借助学习资源包,完成课后学习任务。

        课后学习任务:1.班级开设了经典咏流传诵读吧,请你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白居易的《琵琶行》,并选取合适的音乐诵读这首诗,说明选取的理由。

        学习资源推荐:1.《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2.孙道临朗诵《琵琶行》

      《琵琶行》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一、了解白居易与唐朝“新乐府运动”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__

        二、学习本诗通过特殊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三、品味生动比喻、细节描写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目标】

        一、能结合诗歌意境简单叙说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二、能简析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主旨的表达作用。

        【情感目标】

        欣赏品味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作者与琵琶女特殊的感情与身世遭遇,培养高尚的情操。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名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编有《白氏长庆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 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著名的长诗。

        2、歌、行、吟: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初读探究: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寻疑虑探究  1、诗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诗句,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遭遇贬谪,忧愤难平;送别友人,孤寂愁闷。

        2、你觉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现是哪一个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作者突出琵琶女的弹奏技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夸张对偶通感

        4、在弹奏过程中,最能表现琵琶女遭遇与心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触一动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对她深表同情,这个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诵读上述研读的几个片段,回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五、查阅注解与《导学》“知识荟萃”,把你认为尚未掌握的字词在书本上作标记。

        六、作业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

        第二课时

        一、全诗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个?这句诗可以有几种解读?  1、同是怀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视),心曲相通;

        2、同是沦落天涯,处境凄凉,同病相怜;

        3、虽然素昧平生,但却命运相同,应该相互安慰;

        4、借事述怀,表现不平事处处皆有。

        二、你认为“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有无声胜有声”妙处在哪里,今天用此典故还可以有哪些含义?

        三、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诗中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为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浔陽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江东送客环境。秋夜、江水、枫叶,荻花,色__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突出送别时人物悲凄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__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渲染哀伤之别,为琵琶声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结束时寂静环境。

        一曲弹罢,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一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

        【小结】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陽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恻。  四、拓展迁移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讨论后参考《导学》“创新思维”〗

        五、运用实践

        1、《导学》“同步训练”

        2、背诵名句

        3、预习“唐诗六首”

        【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2、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摭言》(zhí,拾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__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解题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__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三、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四、诵读背诵

        1、正音。

        迁徙xǐ恬然tián迁谪zhé阑干lán

        2、听示范朗读。

        3、顺句(不必翻译)。

        重点词语:

        本长安倡女倡女:歌女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恬然自安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凡六百一十六言凡:共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然后上船。

        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思:悲、伤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婉转滑:流畅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随随便便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凝结不通声暂停暂:突然,一下子如听仙乐耳暂明暂:突然,一下子却坐促弦弦转急转:更、越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4、朗读指导。

        (1)第一段:开头部分: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第二段: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第三段: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第四段: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第五段: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5、背诵第二段和名句。

        名句填写:

        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六幺〉〉

        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

        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

        今夜闻君琵琶语,_______。_______,逢何必曾相识。  第二课时

        一、解读“小序”

        1、小序和诗歌的关系?

        2、小序作用?

        ——明确:

        1、几乎所有内容都和下面的诗歌段落有着对应关系……

        2、

        (1)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诗歌的成因;

        (3)奠定悲剧气氛。

        二、梳理情节

        归纳每段大意,明确以时间为序: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齐读三、四两段,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5、全诗的主旨句是?你怎样认识诗歌主旨?

        明确: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

        人物对比悲剧情感

        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京倡商妇怨

        如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白居易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官谪官恨  如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4、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主旨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歌通过琵琶女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也通过自身迁谪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直臣遭贬的社会悲剧。

        四、合作探究,分析艺术特色

        (一)、问题探讨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琵琶声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读第一段:一闻琵琶,感受如何?  明确:

        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猜想到它的基调是悲凉哀怨。因为:

        (1)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2)“醉不成欢惨将别”,使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3、读第五段: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而诗人却“泪湿青衫”?

        明确:

        一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二悲自己的谪居偏远。此时,两人感情已经相通相融。

        4、重点研读第二段:

        (1)说说琵琶女在这里演奏的五个层次?

        (2)尾句有何作用?与此句有相同功能的句子,诗中还有哪两处?

        (3)找出八个比喻,体会妙处?

        明确:

        (1)五个层次:

        前奏曲:出场含羞多庄重,掩抑似诉不得志,信弹说尽无限事。

        欢乐曲:《霓裳》《六幺》落玉盘。急切欢快,似当年红火。

        深思曲:从间关到幽咽到暂歇。幽愁暗恨,似如今商妇冷落。

        悲愤曲:激越悲壮,似是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后缀曲:悄无言,秋月白。余音袅袅,意味不尽。

        (2)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3)八个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心碎)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有了画面感,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二)归纳总结

        艺术特色:

        1、高超的艺术构思: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出色的音乐描写:尤以第二段的欢乐曲、深思曲、悲愤曲为甚,运用大量的比喻,兼以拟声、叠词等手法。

        3、侧面烘托:三次写江和月,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五、拓展迁移

        比较本诗和〈〈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的异同:

        明确: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琵琶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听“曲”(导入,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3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

        (二)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

        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2.请学生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本诗的序文交代了写作原因,内容上与正文前后照应。例如:序文的第二句与诗的第一段呼应;第三四五句与诗的第二三段呼应;第六七句与诗的第四段呼应。

        四.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琵琶女总共有三次演奏,重点欣赏第二次演奏)。

        1.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详细描绘琵琶曲的段落(学生能够很快找出第二段)。

        2.请学生集体朗读第二段,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此时学生的朗读感情无甚变化)。

        教师点拨:乐曲是有节奏感的,是起伏变化的,大家刚才没有读出乐曲的起伏变化,可能是大家还没有体会到乐曲的情感变化,接下来我们仔细地来品读这段琵琶曲的描写。课前我们探讨过,音乐是无形的抽象的,用文字来表达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发现白居易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来使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学生顿时领悟是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3.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粗重繁密”、“细幽柔宛”“清脆圆润”等音响上的认识,也体味到人物情感的变化。

        4.师生合作探究: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

        教师点拨:“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琵琶声欢快明朗,清脆悦耳,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春时代。“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的她色艺超群,名噪京华;“间关莺语花底滑”至“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银瓶乍破水浆迸”至“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高涨,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轻别离”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的愤怒控诉!  5.学生通过琵琶女身世情感的变化再次朗读,感情有了起伏变化。

        6.教师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7.学生探讨: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成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说说琵琶女的琴声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点拨:诗人是通过琵琶女弹奏琵琶和听她诉说身世了解琵琶女的经历的。诗人借助琵琶曲这一媒介听出了琵琶女的“平生不得志”,感觉到她心中的“无限事”,听其诉说则更是直接了解到她昔日的风光和今天的落魄。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和诗人有共同点。从序中可读出诗人在长安期间,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参与朝政,忧国忧民,不顾身计,结果落得远谪僻地,无所事事的下场,所以诗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诗人对琵琶曲的描绘正是自身身世的倾诉。

        8.学生再次朗读,并尝试背诵,结束全课。

        【附】诵读指导:“大弦”以下四句应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9.作业布置:

        (1)延伸阅读韩愈《听颖师弹琴》(多媒体显示)。  (2)让学生课后试着去找一些琵琶曲来听,加深体会乐曲节奏的变化。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复习音乐描写艺术

        2. 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二) 过程设计

        1.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当然很少学生会熟悉,教师可以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2.请学生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

        3.请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4.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首先,让学生含情颂读,在学生有了第一感觉时,让他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意境,因为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大多数可以找出这些句子,此时教师让他们将自己找出来的句子进行想象勾画,用更丰富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叙写江边送客的句子,有位学生把它丰富为:“秋风瑟瑟,浔阳江头伫立着两个神情黯然的人,他们都无语凝噎,木然注视着茫茫江水中的那轮寒月,他们沉重的心绪如枫叶荻花飘转在寒风中一样”。应该说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将有限的文字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非常契合诗歌的意境。显然学生在鉴赏诗人笔下景物的时候,已经调动了个人的情感(悲情),已经做到了意(情感)与境(画面、景物)的结合。诗中写景的句子还很多,这些句子或景中藏情,或情景并茂,都可以让学生发掘美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惨、空、绕、寒、悄无言,秋月白”等关键词,让学生联系叙事感触人物在此景下的心情。当然以我校学生的素质都能象前面那位同学描绘得如此有文采,是很少的,但至少他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就相当不错了。

        5.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  (1)引导学生再创造琵琶女形象

        引导学生再创造的目的,不只是要学生具体地描摹她的美貌,还要求学生能依托文字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审美体验。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琵琶女形象的语句,加以揣摩,想象。

        例如:“千呼万唤”、“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些名句,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如“千、万、始、半遮面”来揣摩,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琵琶女害羞的神态及复杂沉重的心理。

        学生还会通过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去理解琵琶女不幸的人生遭遇,且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能够通过具体可感的音乐去理解琵琶女的心境,以及她如何在乐曲中倾注自己的感情。  (2)引导学生再创造诗人形象

        诗人在“序”里的自述是进行再创造的主要材料,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诗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漂泊江湖,郁闷孤苦的仕人形象。再让学生结合“醉不成欢惨将别”“同是天涯沦落人”“江洲司马青衫湿”等句子感受诗人心境与情感。他的心境凄楚而悲凉,他的情感怨愤而又富有柔情,他能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与自己的失意人生中找到情感的相通点,并能将这种情感的共鸣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出社会变乱,政治衰败带给人民深重灾难的深刻主题。

        6.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此时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__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8.作业布置:

        (1)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2)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1.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

        2.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

        3.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

        4.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5.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琵琶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________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 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 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3. 读第一段,了解诗人此时的心情。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4. 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5. 读第二段,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__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 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 全班朗读“序”

        2. 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 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 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 兼济天下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 独善其身 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 了解琵琶女

        1. 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 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 独守空闺

        2. 琵琶女为何会独自一人在舟中弹奏?当她听到有人询问并邀她出来演奏时,为何会“欲语迟”?为何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内心在想些什么?

        (三) 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 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 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 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 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 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 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 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 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 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琵琶行》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 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先前,刚才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后退

        (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服务的。因为计划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设计此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破了原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惯例,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也许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集体讨论学生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

        方法:学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若无法说明,则交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点评:因为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余首古典诗词,已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能力发展水平各异。再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就有让观点碰撞的必要,也许会激出耀眼的火花。这也是对以往讲授式课堂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说明:以下示例并非给学生举例分析,而是预计学生会谈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难解决的、欠深度的问题。而此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点拨,这样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一个途径。)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赏析:这句话不仅点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而且作了环境的渲染,写出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萧瑟落寞,才有“举酒欲饮无管弦”之说。而“无管弦”则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发现的。它属于意境的创造,而一般鉴赏能力稍弱的学生,很难朝这方面想。所以,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较为欣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赏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惟其如此,诗人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见这组名句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段描写的好处,在学生赏析后,又特意将原句改写,通过比较让学生体悟描写音乐的技巧。)

        试比较这段话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弦浊杂又粗重,小弦轻细又润圆。时畅时涩至无声,突爆强音情迸溅。曲终收拨当心画,掌声顿起尽美赞。

        很显然,这样表达一点也不形象,因为它是仅就音乐来写音乐,仅就抽象来写抽象,无法给人一种具体的美感。

        在我国广袤的文学天地中,类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试举一例——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的一段,大家思考与上面一段话有何相同点:(多媒体展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讨论后明确:这段话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侧面烘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划线的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即是侧面烘托。

        (点评:只是改写原诗的语言,已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了__的笔法。而上面联想到《明湖居听书》一节,则是使学生再次加深认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  再举一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思考其描写音乐的手法与《琵琶行》有何异同。(多媒体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运用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音乐这种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点:《琵琶行》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李凭箜篌引》则尽夸张想像之能事,尽写听众的感觉和音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正是由于听众的感觉和艺术效果,才让人觉得李凭之演技高超绝伦。

        (点评:举完《明湖居听书》一例后,本可就此结束对描写技巧的赏析。但由于这是个难点,而描写音乐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更透彻地理解写作技巧,又举一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而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探究之后,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深浅程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到死抠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点评:这个问题是全诗的“肯綮”。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等于第一个教学重点得到了解决。由于学生对白居易的经历较为熟悉,所以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学生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缘由。而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也说明了本节课诱导的成功,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当然是因为其与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怜。如此的天涯沦落之恨也只有他这样有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点评:在上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个问题已不是太难的问题,所以学生较轻松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赏析:在曲终之后,作者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这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更具有典型性。

        (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学生已具备了赏析之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犷豪放,有如天籁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霄,打了一个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翻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鹰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翻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突然,又一次节节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数十个台阶,直升到云层上面;又如一只苍鹰拍动着双翅,飞到一个山巅又一个山巅,最后直冲云霄,飞到那蓝天白云之上……”应该说,这也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拓展的有效性、迁移的科学性。内容充实,教学目标也得到了顺利得实现。当然,也有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张,学生朗读得有点少,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很重视诵读的。另外,本节课发言的学生较多,但也有部分同学一直都沉默,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那些内向的学生,多予他们以鼓励,使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通过这节课,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教师适当点拨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只要你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低估的!《琵琶行》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以及其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在时代的共名历史背景下初识白居易的创作风格。

        ②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③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1、2技能目标:

        ①能够利用网络资源(Internet)搜集、甄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课题研究的分工合作与协调能力,在协作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报告的能力。

        1、3情感态度目标以及价值观培养:

        ①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过程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歌浓厚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②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条获取美感的途径,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审美态度,并以此去感受人生,领悟生活的真谛。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重点

        ①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②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作者如何通过音乐艺术沟通人物之间的情感,进而塑造人物形象。

        应对策略:

        ①提供丰富的经过严格筛选的资源,供学生查找,了解《琵琶行》相关知识。

        ②通过交流协作,初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揣摩作者的情感发展线索。

        2、2学习难点:

        ①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如何在众多的资源当中去粗取精,获得有用的信息。

        ②课堂的时间分配,以及如何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惯性,把握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分寸,从而很好地当好协调人、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应对策略:

        ①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规划,特别做好教学流程的总体设想。预设情境,准备充分,这样,既能够按照正常的教育设计进行新课程,又能够很好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点对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潜在的挑战。

        ②及时指导学生,并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提问。

        2、3学习的主要内容:

        ①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②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③品味《琵琶行》的语言。

        2、4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提前分组,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协作完成任务。

        ②教师指导学生,组长汇总本组同学的疑问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③综合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分类汇总,得出结论。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能力

        高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具备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对古诗文有着较高的鉴赏评价能力。

        2、信息素养

        学校从初中开始普及电脑教育,因而它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操作能力。并且它们对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兴趣浓厚,乐于自己动手,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很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这也是教师的隐忧之一。

        3、知识水平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诗歌评鉴的基本能力,知识面很宽,但是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对策

        ①多媒体教室为载体,经过教师精选和推荐的资源为平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②通过学习,写读后评论,评价论文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1、学习资源内容

        硬件:①Web教室

        软件:①校园网②Internet

        2、辅助教学手段

        ①教师及总体控制客户端,展示教学目标,问题设计,以及音乐、朗诵、图片等教学素材。

        ②学习小组论坛小组协作学习阶段,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让学生把疑问或者获取的信息加工,形成文字,与人交流。  3、学习资源内容概要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1、真实学习情境创设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深入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身世,以及《琵琶行》创作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并且由名家朗诵《琵琶行》把大家带入白居易所创造的诗境之中。

        2、问题情境的创设

        ①《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②“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③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④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⑤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五、学习活动组织

        1、自主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①白居易生平以及《琵琶行》写作背景。

        ②《琵琶行》诗前小序有何作用?

        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④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⑤诗中作者是如何与琵琶女产生心灵的共鸣的?

        ⑥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及特点。

        1、Internet以及局域网,制作诗歌鉴赏专题,包括专题介绍、知识积累、能力训练、拓展延伸等内容。

        2、参考  3、(国学网)

        1、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信息,整合信息,作好发言以及作业的准备。

        2、分别以六人一组,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积极展开讨论,形式可以多样化。

        3、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与别人分享。

        1、通过巧妙设计,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导入新课。

        2、播放《琵琶行》的古曲以及朗诵,把学生引入到古诗文的真实境界里去。

        3、分六个协作学习小组并选出组长。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方向以及指导性意见。

        4、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资料,搜索引擎:

        注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互结合。

        (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

        (4)其它√

        白居易的其他诗作以及其“新乐府运动”

        搜索并归纳总结其创作的风格倾向。

        鼓励学生加强拓展

        2、协作学习设计(打√并填写相关内容)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竞争

        (2)伙伴

        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琵琶行》的独特艺术魅力如何产生?

        ④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①语文教材  ②充分利用搜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5、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琵琶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重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学生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对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且想象和联想能力不强。

        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诗是唐诗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尤其是对琵琶声的音乐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意境,特别是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箭双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以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解到诗歌中一共描写了三次音乐的演奏,你发现哪一次的音乐写得最为精彩的吗?

        明确:是第2自然段

        二、朗读感知

        1、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2、教师正音,朗读指导

        3、个别学生朗读

        三、具体研读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边提问边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如急雨粗重急骤

        如私语轻微委婉

        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高潮)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如裂帛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四、拓展训练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要求:学生先在课堂上用练习本,独立自主完成,再给时间让学生交换答案,互相讨论和交流,教师提问和总结放最后。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明确:“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明确: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小结

        全班再读课文精彩部分第二自然段收束全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高超,体会人物以曲传情的情怀。对诗中运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拓展训练中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教学设计15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4.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冀教版09-08

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09-0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MicrosoftWord文档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09-0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教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09-0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课件09-08

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 优秀教案09-08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09-08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09-08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ppt免费09-08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实录09-08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秀教案一等奖ppt09-08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课件09-08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详细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