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实录

时间:2023-09-08 10:08:14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第1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1、教学设计,选好角度。

      《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过去教学很多是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教这一堂课,改变了教学的角度,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把本诗的欣赏与对联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两条教学线,一条线是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这是主线,其结构设计为“整体感知”——“

鉴赏探究”——“自主欣赏”三个步骤;另一条线是对联的欣赏与创作,这是副线,其结构设计为“引读对联”——“赏析对联”——“创作对联”三个环节。这样设计,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增强了教学的立体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文化氛围。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诗中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诗中的音乐描写,这是诗的主要艺术特色之所在,似乎形成这样一个规律,教《琵琶行》就必须讲音乐描写;一是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这涉及到诗的主题。叙事诗是通过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现实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诗人才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的共同点,才能够让学生进入诗的境界。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教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的角度来欣赏诗的内容,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审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进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便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追求。

      3、改变学习形式,促进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啊!很多时候,老师一进课堂,就难于管住自己的“嘴”,就给忘了学生的活动。这堂课,我的出发点是力图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生动局面,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为“诵读式感悟”、“探究式鉴赏”、“自主式赏析”和“独立式创作”,这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自主欣赏”这一板块的设计,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赏析异彩纷呈,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特点。这堂课还有一点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学对联、写对联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在课下相互讨论、切磋,共同研究,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从中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我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课下动起来,这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待的一种学习状态。

      第2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第3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任选一题。

      1.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附注: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1.对比欣赏各文段音乐描写。

      2.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微的歌女产生感情共鸣?

      第4篇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诵读

      ①自由诵读全诗,标注生字字音。

      ②小组分段齐读,教师辨正字音。

      ③自由吟诵全诗,画出动人诗句。

      二、内容

      ①概括诗作内容

      ②抓住声音描写

      三、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明确: 琵琶声是媒介

      彼此心声有共鸣

      点拨:

      “我” 听 琵琶声(比喻) 识 琵琶女

      帝京朝臣 长安倡女

      江州司马 (谪居卧病) 商人妇(独守空船)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你怎么理解“司马青衫湿”,诗人的眼泪是为什么而流?①学生讨论

      ②个别回答

      ③点拨:官场失意、人事茫茫;远别亲人、他乡孤苦;朋友离别、相见无期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

      五、分角色诵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有人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不同理解,认为千百年来人们都这句诗当作对琵琶女害羞、矜持的神态描写不符合诗人本意。理由在于:

      ①琵琶女早年学成琵琶,以卖艺为生,当众表演已成习惯。②一曲终了,和诗人没有充分的交流了解而自述身世及内心隐秘,可见其性格外向。

      ③唐代社会风气开化,男女大防并不严格,琵琶女虽为有夫之妇,礼教束缚不会成为她心头顾忌。

      ④在白居易的小序中说琵琶女“曲罢悯然”,足见她内心忧郁、惆怅、凄苦,结合其身世不难看出琵琶女此时正处于失落、后悔、孤独、厌倦的情绪中。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她不了解诗人,不愿表演供人作乐,

      自己衷肠无法倾诉,没有知音的郁郁寡欢的心理折射。对此种意见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短文谈谈。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14126字。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教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优秀教案设计09-08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课件09-08

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 优秀教案09-08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等奖09-08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09-08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ppt免费09-08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质课教学实录09-08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优秀教案一等奖ppt09-08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 琵琶行公开课优秀课件09-08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详细教案09-08

琵琶行 教学设计 琵琶行原文朗诵09-08

《琵琶行》教学设计范文 琵琶行优秀教学设计09-08

证明格式范文 关系证明格式范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