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灯笼》教学反思(一)
《灯笼》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抒情散文,以“灯笼”为话题,作者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语言精当,于传统文化中寄寓爱国之情。本文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散文的特点。尤其文章以灯笼为主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成功之处:
其一、《灯笼》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教学中搭建展讲的平台和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前三篇文章所学的阅读知识进行训练、实践,是本课时设计的目的所在。本课教学设计首先以几句关于灯笼的古诗词引领学生进入“灯笼”这个美妙的世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再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了解“灯笼”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了解和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并感受文章典雅的语言,以达到训练语感、积累词语、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其二、课堂上引导同学们反复的诵读相关的段落,以及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较好的实现了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在相关语句的诵读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词去领略和分析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其三、通过设计主问题,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写作特色,体会“灯笼”的民俗意义和文化价值。
不足之处:
1、文章写于20世纪30年代,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要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拓宽他们的思维。
2、教师的语言组织不够严谨,对于学生的指导诵读有欠深入。特别是学生个性化的诵读,在本节课中体现的较少。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让学生了解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去搜集灯笼的一些信息,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让学生有话说,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初中语文(八下)《灯笼》教学反思(二)
《灯笼》是部编教材中新添的一篇新文章,我对此比较陌生。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上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来解读课文内容,可吴伯萧的这篇文章是文白夹杂,内容比较难懂,又是以散文的形式来写,导致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是困难重重。
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写着:“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书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取到的信息有:写作时间(也就是写作的大背景),文体,写法,主题。我觉得作为一篇自读篇目,从提炼出的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足矣。
上课之前,我问学生文章的题目是“灯笼”,题目在本课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并无多大难度,可难在很多孩子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养成使用语文专业术语的习惯。当然,让人欣慰的是,每个班里也总会有那么几个用心的孩子。所以,我刚把问题抛出来,就有心急者脱口而出:“灯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全文写了那么多的事情都和灯笼有关系。
然后,我又问学生文中写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记忆?请将每一个记忆概括出来。为了节省时间,我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概括归纳。起初,在巡视时发现孩子们讨论没有思路,然后我提示学生可以参照阅读提示,聪明的孩子们发现,原来“阅读提示”中竟然有现成的答案。于是,在他们回答时,我只是让他们对号入座,找出他们所归纳的句子相对应的段落罢了。
这篇自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所以,最终的自读阅读变成了我的指导阅读,下课时,还有几个孩子依然是一脸茫然。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哪些内容?09-14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灯笼涂色》含反思 小班美术教案灯笼涂色及反思09-14
《灯笼》教学反思 《灯笼》教学反思与评价09-14
幼儿园大班教案《纸杯灯笼》含反思 大班手工纸杯灯笼教案09-14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09-14
中班《送灯笼》反思 送灯笼活动反思09-14
《灯笼》教学反思 灯笼教案及课后反思09-1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反思 灯笼优秀教案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