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反思 灯笼优秀教案设计

时间:2023-09-14 17:56:38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反思

      1.《灯笼》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3、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 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 kn)争讼( sòng)斡(wò旋怅惘( chàngwng)点缀( zhuì羡慕(xi ànmù 幽悄( qio )星阑( l án)燎( li áo)原铿( kng)然熙( x)熙然马前卒( zú

      3.走近作者:

      吴伯箫 (1906-1982)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南泥

      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 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第 1 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 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读一读,说一说:灯笼的意义。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灯笼 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 也全白了。——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真是,若有孤行客, 黑夜摸路。 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 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 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灯笼记录着 岁月的沧桑。

      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 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灯笼显示着 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3、自由读 11 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历史文

      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1、赏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 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2、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既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 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 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 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3、文体特点 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 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 既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 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背景链接:本文写于 20 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 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 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2、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 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 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

      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 的。

      3、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带有陕北方言的地域特色,读起来有点拗口,引导学生仔细读一大诀窍。 散文化的笔调,信手拈来,以灯笼为线索,写的内容不少,但是都没有脱离中心,可 以说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可谓是大家之作。这篇作品没有泛泛而谈,在最后写到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强的针对性,家国情怀字里行间体现得漓淋尽致,这也是学生 们需要去学习的。

      2.《灯笼》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2.认知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 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灯笼”中的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入: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 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

      顺着“灯笼”这条线索,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发现,初步感知作者渗透在文中 的情感。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作者的情感。

      二、美读评注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初步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写于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这篇 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 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因此,围绕“灯笼”这一主题,加强美读和圈点评注,引 导学生具体体会。

      环节一:理清灯笼之缘

      1.看看作者是怎样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找到能总括全文的一句话。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用短语概括文章抒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记忆。

      (如:祖父夜行、慈母之爱、乡俗还愿、元宵张灯、族姊远嫁、朱红描字、献 帝伴灯、甘做马前卒)

      环节二:了解灯笼之俗 引语:围绕灯笼,作者写了家乡的哪些风俗?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些?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中找到有关家乡风俗的描写段落,并大声朗读,品 味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采用自选展示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领会 融情于景和事的写作方法。

      交流:主要提到的风俗有乡俗还愿挂灯笼,元宵节张灯结彩,族姊远嫁大送大

      环节三:体会灯笼之情

      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 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学生自读文章,体会最让人动情的地方,圈画典型词句,旁 注自己的体会。

      课堂交流:

      祖父:“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 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 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引导学生补白祖父的神态举止,进而 体会祖父的慈爱和博学以及灯笼笼罩下的温馨月夜。

      母亲:①“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②“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 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引导学生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语言、动作)加以体会, 感受母亲的慈爱和关心, 明白小小的灯笼就是母爱的光的闪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 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 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这里注重有感情的朗读,有助 于增强学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人物的特点。

      环节四:理解灯笼之愿

      齐声朗读最后三个段落,感受: “灯笼”最能引发作者感受的一个词是什么? 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时代宏愿?

      小组探究交流:1.壮——汉献帝的幽怨,将军的壮怀,我的宏愿。 (将军的壮怀,引导学生回 顾抒发“保家卫国”豪情的古诗词。 )

      2.“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悲壮激越,敢于担当,舍身革命洪流的

      豪情

      3.“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合 20世纪 30年代的社

      会历史,帮助学生体会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的革命前景领会作者愿投身抗击日寇、 保家卫国的革命大业中,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和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 信心的昂扬姿态。

      第二课时一、话题讨论

      整合本单元的资源,从文本中挖掘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1.以《灯笼》为例,并结合本单元课文以 “浅谈‘民俗文化' 的特性”为话题, 学生交流、讨论。可用“我从看出民俗具有特性(或价值) ”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归纳出以下特性:形象性、大众性、传承性、寄托性等。 如: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这是 “形象性”;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百姓, 过年过节都会点亮灯笼, 这就是“大众性” 的特点;一种民俗文化,往往会经历几百上千年延续下来,说明它是有“传承性的” 最后一点, 本文借“灯笼”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 又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 这就是“寄托性”。

      2.结合对“民俗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家乡民俗文化的了解。

      二、品味语言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良好习惯,从欣赏实践中悟出品味语言的方法。可引导学 生试着从下列方面去品味:

      1.结合富有特色的精彩语句语段发现时代特色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师引导:课文写于 20世纪 30 年代,带有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一是简洁。多

      是短句,少有长句; 二是书面语化, 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 显得非常文雅, 有韵味, 有意境。

      2. 品味语言与朗读相结合,品味这篇抒情性散文的感情基调有何特点。 师引导:这是一篇情调优雅而又激越的抒情散文,朗读时要有优雅的情调,读 到课文最后要表达激昂的情调。

      3.与表达方式的运用相结合,体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能起到什么作用。 师引导:课文将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 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本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叙议过渡 转换自然融洽。

      三、小结全文 《灯笼》通过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灯笼对于“我”乃 至民族的意义,以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对亲情、 乡情的感念和愿做 “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四、板书设计

      3.《灯笼》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 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 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 《灯笼》, 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灯笼”写了哪些生活片段?

      1)打着灯笼接祖父。

      2)挑着灯笼上学。

      3)跟着龙灯跑半夜。

      4)村头红灯高挂

      5)族姊远嫁挂灯笼。

      6)纱灯上描红

      2、作者由灯笼生发了哪些联想?

      1)宫灯及宫灯下的生活情境

      2)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3)燎原的火把

      三、疑新探究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在结构上, 起过渡作用, 提示读者有一叙事, 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 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 激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 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 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 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 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 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四、课文小结

      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 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 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 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 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 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句中的“锵 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 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 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板书设计

      小孩子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 接过母亲纱灯上下灯学

      灯笼 村上红灯高挂

      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

      纱灯上描红联想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

      燎原的火把

      4.《灯笼》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相关字词;了解文本大意;体会“灯笼”线索脉络。

      2、过程与方法:听读、诵读了解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叙事写景抒情结

      合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升华爱国情

      教学重点: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一、吴伯萧:

      当代散文家、教育家。作者写于 20世纪 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 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主要作品《记一辆 纺车》《菜园小记》

      二、基础知识

      神龛( kn)司马懿( y ì幽悄(qio )争讼( sòng)裴公( fi )斡旋( wò 静穆( mù慕(mù熙熙然(x)褪色( tu ì怅惘(chàngwng) 霍骠姚( pi ào)乡绅( shn)奢华( sh)官衔(xi án)锵然( qing )羡慕( xi ànmù可悯(mn)松柏( bi )皎洁( jio )点缀( zhuì稽查(j )星阑( l án

      油坊( f áng)褪色( tu ì鹦鹉(yngw)溺炕( nì焚身(f én

      翠羽流苏 岁梢寒夜 张灯结彩 人情世故 咕咕噜噜 熙熙然 暖融融 词语解释见书注: 斡旋:调停,调解。 幽悄:幽深寂静。

      三、课文内容解析:

      1、作者写了以下这些事: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2)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3)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4)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5)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6)在纱灯上描红;

      7)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

      8)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2、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 “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 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本文以灯笼为线索。

      3、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灯笼寄托着祖父、 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 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 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 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 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 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 缺少的。

      5、板书设计:

      灯笼

      ——吴伯箫

      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文章线索:灯笼

      1-2 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

      3-6 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

      7-11 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

      12 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

      5.《灯笼》教学反思之一今天,我教完吴伯箫先生的散文《灯笼》 ,心久久不能平静。若我再教此文,该如 何备课,注意哪些问题呢?

      这篇写于 20 世纪 30年代的散文,烙上那个年代的印记。作者经过良好的古典 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熏陶,散文语言典雅而蕴藉,简净而不芜杂。但是,雅致的语言给 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难度。他们基础差、底子薄,理解思考能力弱,对于文中出 现的典雅词语,引用的语句,理解不到位,更有甚者根本不会,尽管课下有较全的注 释,所以,课堂上在这方面费时费力,影响了后面的环节。是不是也可效仿余映潮老 师在备课中设计的语言卡片,将词语(两字、四字、三字等)和句子分类总结,让学 生自己思考,得出文本语言特色的结论,明确内容和语言形式是统一的。

      文章结构、段落层次的划分,正如我备课所料,学生确实有两种不同意见,并 且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一生陈述分段理由,竟然提出第十二段和第一段都说到火, 首尾呼应,表明人民热爱光明,向往光明,强烈追求光明的愿望。没想到,他们能有 这样的思考,我很欣慰,及时肯定这两种不同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贯穿全文的 明暗两条线索,本文采用“卒章显志”手法,学生马上就能理解。由此看来,教师备 课不能“一本教参在手, 万事无忧”,要多加思考, 多探讨, 才能处变不惊, 思维敏捷。 吴伯箫是进步文人,面对当时中国现状,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用文 字尽一己之力。做为情感载体,小小“灯笼” ,寄托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抒发为国 效力——“愿做灯笼马前卒” 的悲壮情怀。 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因概括段意在先,学生马上回答出:它是贯穿全 文的线索。但是,深层作用,我面临的学生,理解感受能力差,又受到年龄小,生活 经验少,作品年代久远等限制,表述有难度。对此,我引导学生:作者写灯笼,联系 灯笼又想到了谁?直接点出后两点, 并回顾七年级课文 《黄河颂》,“灯笼” 就如同 “黄 河”一样,是一个“文化符号” 。

      而对于文中涉及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分类划分,学生难于分辨,具体 应该如何突破难点,还值得探讨。

      6.《灯笼》教学反思之二

      《灯笼》是部编教材中新添的一篇新文章, 我对此比较陌生。 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 所以上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来解读课文内容,可吴伯萧的这篇文章 是文白夹杂,内容比较难懂,又是以散文的形式来写,导致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是困难 重重。

      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写着: “作者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 散文的自由笔法,书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 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跳出 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 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提取到的信息有: 写作时间(也就是写作的大背景) 文体,写法,主题。我觉得作为一篇自读篇目,从提炼出的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解读文

      本足矣。

      上课之前,我问学生文章的题目是“灯笼”,题目在本课中起什么作用?这个 问题并无多大难度,可难在很多孩子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养成使用语文专业术语的 习惯。当然,让人欣慰的是,每个班里也总会有那么几个用心的孩子。所以,我刚把 问题抛出来,就有心急者脱口而出:“灯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全文写了那么多 的事情都和灯笼有关系。

      然后,我又问学生文中写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记忆?请将每一个记忆概括 出来。为了节省时间,我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概括归纳。起初,在巡视时发现孩子们 讨论没有思路,然后我提示学生可以参照阅读提示,聪明的孩子们发现,原来“阅读 提示”中竟然有现成的答案。于是,在他们回答时,我只是让他们对号入座,找出他 们所归纳的句子相对应的段落罢了。

      这篇自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所以,最终的自读阅读变成了我的指导阅

      读,下课时,还有几个孩子依然是一脸茫然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反思 灯笼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灯笼》教学反思 《灯笼》教学反思与评价09-14

幼儿园大班教案《纸杯灯笼》含反思 大班手工纸杯灯笼教案09-14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09-14

中班《送灯笼》反思 送灯笼活动反思09-14

《灯笼》教学反思 灯笼教案及课后反思09-14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灯笼》含反思 小班美术 灯笼09-1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与反思 灯笼优秀教案设计09-14

2023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百度百科09-14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后感悟09-14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9-14

基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内容简介09-14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笔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线阅读09-14

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笔记4 通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