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的教学重难点

时间:2023-09-15 10:15:5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独特视角2欣赏作者精妙语言3理解作者所思所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作者畅达自然典雅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所感,把握内涵

      一 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们有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来分享一下来自你旅途中的感悟。生谈感悟。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被称为“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

口瀑布去看一看。

      二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独特视角2欣赏作者精妙语言3理解作者所思所感三 整体感知,了解壶口瀑布

      同学们已经对课文做了预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完成三个任务。

      1。作者到过壶口瀑布几次?分别是什么季节? 2。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3 。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何特点,作者感受如何?四 品读课文,明确观察角度,品味语言妙处

      (1)所至

      游记散文一般而言包括三个要素:所至、 所见 、所感,所至是游记的线索,通常是指游踪,即游览的踪迹。

      作者在枯水期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速读三、四、五段找出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视角  作者站在河心俯仰四顾,多角度描绘壶口瀑布的雄奇跌宕,多姿多彩。叫做定点换景法。

      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观察角度?对,移步换景。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学生齐背。这种边移步,边观景,人走景移,移动变换中领略不同的景致,叫移步换景法。

      (2)所见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作者怎么写的?跟随作者视角的变换,找出三四段中写水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读一读,想一想:我从第三段(第四段)中读到了壶口瀑布          特点。作者是这样写的“          ” (有感情朗读原文)    这句话妙就妙在运用  (动词、比喻拟人、反复、动静结合、短促有力的句式、排比、物我交融,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五 深层探究,拓展延伸

      所感

      1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石呢?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作者所感慨的水的各种形态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那被河水侵蚀的石头,展现着河水的真正力量。板书 力

      这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呢?2文中写------,这是一种-------------的力量, 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或国家民族的一段历史)。3(梁衡的文章)“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季羡林  六 总结升华

      1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个性,一种百折不挠、无坚不摧、勇往直前、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2未过壶口不成河    未经磨难不成材

      3齐读第六段,回味壶口瀑布七开阔视野,推荐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 (八下五  山水寄情 ): 梁衡《桥那边有个美丽的地方》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迟子建《雪山的长夜》

      板书设计(壶口瀑布形状)

                              壶口瀑布

      梁衡

      河面之水 瀑布之水 两侧之水

      

       百折不挠

      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已养成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但是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实在有限。即便是查找资料,也多是苍白和空洞的,时空的距离让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了难度;本文语言精美,含义深刻,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让学生的理解产生了难度,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写法的感悟结合,如何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所以我觉得既不能脱离文字空谈感悟,也不能只学习语言而缺乏情感感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沉下心来细品文字,对情感的理解方面难免会肤浅。因此我认为学习本课的一大难点是:感悟作者所思所感,感受黄河的伟大力量和民族精神,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效果分析:

          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结合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本堂课主要采用了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思想迁移

      一、就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品味语言是本节课的主旋律,课堂上要通过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学生或感情的朗读,或深入的寻找,或主动的探究,或积极的讨论,或畅所欲言的表达、评价,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循序渐进地对文章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语言赏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就学生的课下评测练习作业来看:得分率均在95%左右,由此次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扎实的。在学生的头脑不仅仅是纯知识的积累,更有语文素养的积淀。 

      总之,《壶口瀑布》给予学生的不仅有思考的深入,合作的快乐,探究的情趣,还有情感的升华,心智的开启,更有精神的陶冶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材分析:

      语文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单元游记散文中的第一篇。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难怪作家徐迟要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且多为文言文:《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是游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虽也写景,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游记;《三峡》《与朱元思书》等虽然对柳宗元、袁宏道的游记写作影响很大,但本身毕竟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学习”的主线。这几篇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

      《壶口瀑布》所写的景物雄浑壮美,刚柔并济,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

      1.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2.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文体要素、各要素的特点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4.仔细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6分)

      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    ,这便是壶口。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    ,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根据上下文,在第①段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依次是                 

      2.上文主要描写了枯水季节壶口瀑布的情态。请从中摘选一句描写的语句,并简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壶口瀑布的特点的。

      3.第①段末尾写了当地一个关于黑猪的故事,作者的用意是 

      4.作者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时的沉思(用自己的话回答):

      5.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教学反思:

      梁衡的壶口瀑布写的很美。梁衡用生动的文字把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壮美的画面呈现了出来。而这篇课文并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抒情,梁衡由写壶口瀑布上升到对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歌颂,读来令人振奋。

      我的设计思路是:

      1、讲散文要有文体知识的渗透。所以一开始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美好旅程和在旅途中的感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进一步深入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所至、所见、所感,都有相应的环节还了解、体会。

        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要求学生速读三、四、五段找出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由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应句子,由于要求具体,所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补充很好的完成了这个问题,明白了作者站在河心俯仰四顾,多角度描绘壶口瀑布的雄奇跌宕,多姿多彩叫做定点换景法。并且通过回忆刚刚学过的《小石潭记》中第一段,引导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边移步,边观景,人走景移,移动变换中领略不同的景致,叫移步换景法。通过对比,学生对这两种观察角度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 注意文中不同表达方式的转换,无论写景还是刻画人物,描写的部分一定是最打动作者本人,也是最想传达给读者的。因此抓住文中写水、写石的句子,反复品味涵咏。

      本文的语言畅达、凝练而又带有古典气息,有韵味,耐咀嚼。我在带领学生品读中引导学生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边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并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比如课间操集合时大家从各个方向涌入操场,来想像河面之水流入深沟的拥挤,下雪天着急上学猝不及防跌倒在门口的突然与惊险。文中叠词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前后两个学生的朗读效果对比证明了学生理解的很到位。写壶口水槽两侧的水的多姿多彩,引导他们用不同的语调、情绪来传达作者融入的不同情感。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提高自己文学欣赏、语言运用的能力、感悟主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读诗歌,明确观察角度读感悟,揣摩精美语言体会作者感情;朗读结尾,领会黄河伟大性格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采用教师范读,互读互评,学生赛读,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层层深入和理解,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无论是为深入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新课程标准中也要求诵读美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散文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三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作者为什么要写两次不同季节游壶口瀑布,如果紧紧为了看壮观、气势磅礴,写第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很多人也写过了。为什么要再选枯水季再游呢?作者在枯水期游览壶口瀑布,得以走到河心,从独特的角度欣赏壶口的水与石、河与沟。思考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课文的第五节,作者由水写到脚下的石头,其实,作者通过写石来写水,侧面表现水的顽强、坚韧的意志。这里可以呈现被水侵蚀的石的图片,给学生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深刻感受水的力量。

      我主要是抓住了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中的“伟大”一词,而伟大的最好的体现就是“以力相较,奋力抗争”中的“力”,抓住这一个字来理解作者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也会茅塞顿开。抓住一个字、一个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层层深入理解到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思想、情感。不搞碎片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但在课堂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内涵等。最后,借用屈原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未来的教育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标分析:

                                       

      《壶口瀑布》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自《尚书·禹贡》记录“壶口”之名以来,历代学者,多有著录,古今文人,吟咏不绝,大多着力描写壶口瀑布的水势之大,水声之巨。梁衡则与众不同,对雨季丰水期声势最为浩大的壶口瀑布只是几笔带过,重点描写枯水期的壶口,这样别出心裁,使文章体现出一种新意,为后面具体的写景和情思的抒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作者的匠心,理清作者的思路,不必急于切入具体内容和文章语言的赏析。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重在领悟涵泳,理解其中的人生境界;语言美则需要朗读品析,本文语言的节奏感,非朗读不能得其妙,而准确的用词、生动的笔法,又必须细加品析,反复团弄”(汪曾祺语),不可草草带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阶段目标”(6---9年级) 阅读部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建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基于此,本堂课 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容。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的教学重难点】相关文章:

《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人教版09-15

《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小数的近似数教案反思09-15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材分析09-15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7壶口瀑布》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9-15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缺点09-15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表格09-15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的教学重难点09-15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9-15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优秀教案09-15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后反思09-15

2023年度《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后反思09-15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内容分析09-1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ppt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