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黄河壶口瀑布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作者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在《〈梁衡散文选·名山大川感恩录〉自序》中,这样写道“大自然对人的赐予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空气水分,粮食蔬菜,给人生存的条件;二是精神,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给人享受的环境。”
今天来学习他的《壶口瀑布》,沐浴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出示学习目标
观看有关旱壶口瀑布的图片视及频
带着这样一份视觉的记忆,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笔下的壶口瀑布。
二、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思路
1-5段,分别写的哪些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详略描写,以及枯水季节的游踪。
2、再读课文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2段,请一位男生来朗读课文第3段,请一位女生来朗读课文第4段,全班齐读5、6段。
读完课文,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黄河的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
明确:危险,雄伟、壮阔、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他的阳刚之美吗?
明确:不仅有雄伟壮阔的阳刚之美,还有如丝如缕,如歌如画的阴柔美,堪称刚柔相济。
三、文本研习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我们对壶口瀑布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表现黄河壶口瀑布雄伟壮阔、阳刚之美的句子。
给出学生例子,例如“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听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通过听觉,先写其声,带着隐隐如雷的震撼,再通过视觉,写其雾,含着神秘。同时用一个比喻,描写河水给人的整体感观,突出了河水的湍急.。
学生先自己思考3分钟,然后学习小组相互交流一下,由小组代表发言。在其过程中,指导学生反朗读,体会文本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做简要分析。
①明确:比如哪个句子体现了黄河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精神?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写出了河水奔涌向前的湍急和它的不可阻挡之势,表现了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时,突然脚下出现了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把河水的变化多端的态势写出来,从畅快驰骋到危机四伏,紧张。正像人的人生经历: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原本人生道路顺顺利利,突然出现了大挫折,要学习黄河精神,迎难而上,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③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连用四个跌,写出水流变化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表现瀑布被急急吸去的态势,也写出这种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④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表现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
哪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柔美呢?
①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背景中。
②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写出黄河柔中有刚,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内容升华
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了什么……
(在课文哪几个段落可以找到写作者联想、思考的句子,文中有没有哪个标志性的句子可以判断一下作者由观瀑转入沉思?4段最后两句——我突然陷入沉思)
明确: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
联想到柔和的水日夜不止,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将鉄硬的石寸寸剁去。
联想到柔和的水一旦被压迫,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联想到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愤怒无比。
作者借壶口瀑布这个景想要抒发自己的什么感情呢?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找出主旨句)
明确: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是黄河的特点,也是黄河的品质、精神。我们都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赞美黄河精神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
赞美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经艰难,挟而不服,遇强则抗,勇往直前。
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长征及抗灾救险的图片,体会我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音乐 黄河颂)
五、总结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透视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挟而不服、压而不弯、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壶口瀑布的视频,再次感受一下她的大气磅礴,感受她的勇往直前,感受她刚柔相济。
齐读:
大自然对人的赐予有两种。一种是物质,空气水分,粮食蔬菜,给人生存的条件;二是精神,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给人享受的环境。
---《〈梁衡散文选·名山大川感恩录〉自序》让我们的胸怀像黄河那样博大宽怀,让我们的意志像黄河那样刚强坚忍。齐读:
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
—— 罗丹(法)
壶口瀑布,黄河。这也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恩赐。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梁衡
1段 交待地点和次数
雨季(略)2段 枯水季节 3段 壶口上游 (正)
(详) 4段 壶口 水 人 民族精神
5段 沟诋 脚下 (侧)
6段 感悟
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层次差异,接受和学习的水平也会有所差异。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分了三层,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说 ,减少他们的恐惧感,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效果分析
《壶口瀑布》这篇散文的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计划以朗读为手段,以学生的感受为主线,从文中的关键语句着手,来解析文章。
在教学设计中,我准备从四个层次上引导学生谈感受:
(1) 听介绍,看“壶口瀑布”图片,用一个词谈感受;
(2) 读“第一次看瀑布”,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3) 重点读“第二次看瀑布”,理解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实际上还象征了种种的人生的态度。
(4) 升华感受:壶口瀑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压而不服”的体现。
但在实际教学后,我却发现我想引导学生解析文章的目标并未能如愿实现。仔细想来,我觉得在第三个层次的谈感受中,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学生在读了“第二次看瀑布”后,未能如我所愿地体会到“壶口”中那千姿百态的水象人。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1、朗读开展不深入。
“读”是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让学生较好地领悟这篇文章,应当让学生多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过多。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讲台不应是教师的舞台。但在教学中,我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我总是以为教师的有感情的朗读,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我没有注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去学习文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范读,不仅耗费了时间,还剥夺了学生朗读的权利。
虽然,在教学中,我也试图让学生读,但由于缺乏指导,特别是缺乏对关键词句的重点朗读,学生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读)还是没有明显的突破,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对于文章的把握没有明显帮助。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就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4、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外形的厚重、精神的厚重、文化的厚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设计理念]《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教学是有难度的:
1、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实在有限。即便是查找资料,也多是苍白和空洞的,时空的距离让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了难度;
2、本文语言精美,含义深刻,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让学生的理解产生了难度,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3、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写法的感悟结合,如何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如何划分课时,确定教学目标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壶口瀑布》练习
一、语言运用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 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 雾霭 怒不可遏 窟窟窍窍 搏大宽厚
D. 番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潺潺成溪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B.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C. 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D. 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培训以后,他思路开阔,大不同于往,真当另眼相看。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目前,我们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当其冲要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D. 为了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个贩黄窝点曾两次停业,待风声一过又东山再起。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是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全文描写了作者两次在壶口瀑布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个刚柔并济、多姿多彩的壶口瀑布,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但在实际教学后,我却发现我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目标未能较好实现。仔细想来,我觉得自己在文本研读部分,没有调节好学生的学习氛围,于是课堂显得有些沉闷。
“读”是学生领会文章的主要手段之一,要让学生较好地领悟这篇文章,应当让学生多读。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虽然,在教学中,我也试图让学生读,但由于缺乏指导,特别是缺乏对关键词句的重点朗读,学生的朗读(无论是齐读还是个别读)还是没有明显的突破,只是在低层次上的重复,所以学生读着读着觉得有些单调和乏味。在《壶口瀑布》中, “第二次看瀑布”是文章的重点。“第二次看瀑布”中的部分语句,如:“……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都是关键的语句,只有抓住这些语句,“壶口瀑布”的种种形态才会更形象具体,才会引发学生的由水到人的联想。所以,要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平台,要放手让学生去朗读,但想要让学生从文章中读出些内涵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和富有经验的课堂掌控和应变能力。
课标分析 《壶口瀑布》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作者以游踪结构全文的框架,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想与思考。教学时应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并由此提高自己的赏析通,不宜过多讲授理论性的知识。
本文的语言畅达、凝练而又带有古典气息,有韵味,耐咀嚼。老师要引导学生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边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以体会作者的体物之细、绘景之美。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用的方法,提高自己文学欣赏、语言运用的能力。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内容分析】相关文章: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表格09-15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的教学重难点09-15
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教案设计优秀教案09-15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优秀教案09-15
《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后反思09-15
2023年度《壶口瀑布》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后反思09-15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内容分析09-15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ppt09-15
《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摩擦力 教学设计09-15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