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教案三课时

时间:2023-09-08 22:50:53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是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骈散兼行,音韵流畅的艺术风格。    2.理解本文详略适宜的写作特点。    3.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和代古讽今的作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4.理解并归纳“一、爱、取、族、焉、而、天”等词语的用法。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明确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手法具体描写阿房宫这一艺术形象,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加强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2.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二、解题    1.文体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是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铺的手法。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的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风雨飘摇。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此文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三、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对照书下注释疏通例文,划出疑难。    四、指导学生自读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层:“六五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写了阿房宫的背景。    重点词:    兀:形——动,被砍光。    一:名——动,统一。    学生背诵。    2.第二层:覆压三百余里。    写阿房宫的面积。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写规模气势。    重点词;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直走咸阳:趋向。    学生背诵。    4.第四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写阿房宫的楼阁廊檐。    重点词:    钩心斗争:古今异义。    蜂房水涡:蜂房,水涡, 名——状,像蜂房,像水涡。    学生背诵。    5.第五层:长桥卧波……不知西东。    写长桥复道。    重点词:    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    不霁何虹:虹 名——动,出现彩虹。    学生背诵。    6.第六层: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    写歌台和舞榭。    重点词:    气候:环境气氛。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阿房宫的兴建背景,面积,规模,楼阁廊檐,宫内的长桥复道,歌台舞榭等方面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壮丽。    (二)第2段    1.第1层:妃嫔媵嫱……为秦宫人。    写宫人的来历。    重点词:    辇 名——历 乘车。    学生背诵。    2.第二层:明星荧荧……焚椒兰也。    写宫女众多。    重点词:    绿云:绿即青,不用青,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梳晓鬟也:晓梳鬟也。    学生背诵。    3.第三层:雷霆飞惊……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写宫人的命运。    重点词:    缦之:长久地。    而望幸焉:宠幸。    学生背诵。    4.第四层:燕赵之收藏……亦不其惜。    写宫内奢侈的生活。    重点词:    鼎铛玉石,金块缕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瓦砾。    学生背诵。    总结:本段从宫人的情况和宫人的生活来写阿房宫内奢侈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1、2段。    2.预习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自读三、四段    1.重点词:    (1)秦爱纷奢:豪华    (2)直栏横槛:栏杆    (3)可怜焦土:可怜,可惜;焦土: 名——动。变成焦土。    (4)族:灭族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动——意动,以……为鉴。    2.段落大意:    第3段:写秦始皇的荒淫导致秦国灭亡。    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希望当世统治者引以为戒。    3.总结:    第3段用“嗟乎”紧承上两段的铺陈,转入对秦之历史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使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了秦王朝的奢侈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最后写民众的反抗,迅猛异常,摧枯拉朽。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或用法。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说明:    本文含有很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句式类型等都有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对秦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顾到文本,又要兼顾到历史事实。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含量十分丰厚,课内外都需要花较多时间。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这样一篇高深的赋体散文,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困难,怎样使学生对这篇散文感兴趣,帮助学生自学并迁移能力是一个难题。课堂上要合理适度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因难度而造成的学习性疲劳,教师要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性疲劳,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多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难点:    了解赋的特点。    了解“钩心斗角”、“鼎铖玉石”、“函谷举”等词句的含义或用法。    说明:    本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历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缺乏辩证的唯物的认识方法,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法,同时也必须指出秦灭亡的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对于阿房宫是否真的如赋中描述的那样,只需简单说明,关键是说明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了解赋本身的特点。由于是赋,语言就十分精练形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也应该是重点,但可设计在练习中加以强化。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2.学生大声地自读。    3.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课上对照注解疏通全文,将疑点划出,以备质疑、释疑。    4.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提问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    3.学生齐读。    4.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重点掌握的词。    (1)需要掌握的重点实词:    六王毕:完了、结束    北构而西折:动词,架木做屋    不霁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 “一”数→动 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 名→状 向北、向西 “骊山” 名→状 从骊山    未云何龙 “云” 名→动 出现云彩 “龙” 名→动 出现龙    未霁何虹 “虹”名→动 出现虹    歌台暖响 “响”动→名 歌声    5.段意理解。    本断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首十二字,交代时代背景,点出地理环境。 “兀” “出”虽是粗笔勾勒,但已显爱憎,揭示了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预习下几段。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    设计意图:    杜牧的《阿房宫赋》堪称古赋名篇。它之所以能千古流传,不仅在于构思巧,而且在于立意高;不仅在于词章瑰丽,而且在于议论精辟。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具体感受赋体特点,深刻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设计突破“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传统教学程式,抓住中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针对本课教材集文言文与散文、诗歌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和诵读法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设计提要:    杜牧向来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樊川文集·答庄充书》),据之,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两步:    (一)诵读第    1、2段,具体感受赋体特点;    (二)由比较分析引入第4段,体会作者命意。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学习,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3.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灭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德育目标: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设计实施:    一. 导入新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说明:联系旧知导入,帮助学生接通旧知与新知之间的信息通道,形成正向迁移。同时,利用学生对旧知的兴趣来形成学习新知的动机,使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学习活动的牵引。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    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请看投影:(附在文后)    说明:文字虽艰涩,但文下皆有注解,学生有能力借助这些注解阅读理解,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达到充分的挖掘,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体验成功的欢乐。    三. 研读课文    1. 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    内容。    说明:在阅读过程中,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既使学生    熟悉了课文,也训练学生这两种能力的转化。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    1、2段。    3.诵读    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    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说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运用,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得知识信息的感官功能,提高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传递信息的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展示上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调动着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另外,可以结合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句子来深刻体会赋的语言的特点,印象深刻。    (2) 情感迁移    配乐朗读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年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蚕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说明: 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可以借助音乐、绘画、诗歌等形式,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过渡:杜牧为文,固然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但却主张“先意气而后辞句”,他把表现形式服从思想内容比喻为“如鸟随凤,鱼随龙,师众随汤武”。作者充分利用了赋的特长,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之上,也进行了恰当的议论。    4.《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    “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    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说明:通过检测,了解真实的反馈信息,而形成反馈信息通道,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条件,是实行有效控制的基本前提。学习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将更有利于学习;教者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尤其是改变教学策略,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整个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3) 跳读:“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点拨:正如《古文观止》中评论的:“前幅极写阿房宫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    说明:跳读旨在让学生抓住中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语段,筛选信息,总结归纳的能力。    (4) 老师把最后一部分内容改成以下的内容: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感矣!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节和老师的改写内容,请学生来点评此两段文字    (5) 通过和同学们的一起学习,老师把本文读得更短,最后只剩三个字,那是什么?    (奢)——(亡)—— (鉴)    说明:学生学习讲究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又巧妙总结全文,水到渠成,首位呼应。    四.课堂迁移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说明:句式仿写是近年高考语言表达重点题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仿写训练,符合学生群体需求。    五.课文总结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5    第一时    ◆导入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的,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一)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ēpáng”,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篇的体裁是“赋”。“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二)解说作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赋”和古文方面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他对赋这种文体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历代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三)整体感知    学习本文的生字词    缦回    不霁何虹    妃嫔媵嫱    焚椒兰    辘辘    杳不知    尽态极妍    摽掠    鼎铛    迤逦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之粟粒    横槛    呕哑    参差    2让学生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疏通全文,将疑点画出,以备质疑。    3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4)宫人的生活情境。    ()秦爱纷奢的描写。    (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指导,明确掌握重点词语    .重点实词    六王毕,四海一毕:完了,结束一:统一。    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不霁何虹    霁:雨后天晴。名词活用动词。    2.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走:趋向    今多指行走。    钩心斗角: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有面向中心攒聚;    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3.词类活用:    几千万落    落:座。今多指下降,衰败。    四海一    “一”数词→动词统一。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状语从骊山。“北”“西”名词→状语向北,向西。    廊腰缦回    “腰”、“缦”名词→状语像人的腰部一样,像缦带一样。    蜂房水窝    名词→状语像蜂房,像水窝。    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虹”,名词→动词出现云彩,出现龙,出现虹。    歌台暖响“响”动词→名词歌声。    4.段意理解:    设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    在这一节中,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方“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写“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    第二时    (一)分析第二自然段    学生质疑、教师指点。    “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2“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3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二)分析第三自然段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作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作动词。    3重点词语:    纷奢:繁华奢侈    直栏横槛:槛读作iàn,栏杆。    函谷举:举,被攻占。    可怜:可惜。    4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国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四)讨论    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    相似:    都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    立论不同:    《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秦论》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房宫赋》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过秦论》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房宫赋》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    ◆布置作业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教案三课时】相关文章: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三课时09-08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一等奖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09-08

1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理念09-08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三课时09-08

高中语文之《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一等奖09-08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理念09-08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教案三课时09-08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的拼音及翻译09-08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09-08

幼儿园数学教案 幼儿园数学教案比较宽窄09-08

幼儿园数学教案 认识十号和一号幼儿园数学教案09-08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方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教案09-08

幼儿园数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五篇 幼儿园数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五篇教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