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 部编版六下语文采薇节选教案

时间:2023-09-12 07:11:16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2)课件出示:柳树。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四、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2篇】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这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必须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学习资料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

      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但是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以前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资料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

      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资料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译文:

      3.理清思路,把握资料。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

      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情绪。“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但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但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述,透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情绪。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

      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最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透过这些描述能够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

      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

      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 部编版六下语文采薇节选教案】相关文章:

《诗经·小雅·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09-12

最新2023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第1课《采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第一首采薇09-12

《采薇》教学设计与反思 采薇教案两课时09-12

公开课《采薇》教学设计 公开课《采薇》教学设计与反思09-12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采薇》教学设计与反思09-12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09-12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 部编版六下语文采薇节选教案09-12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范文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学期计划09-12

随班就读学生教学计划 随班就读学生教学计划数学09-12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英语四年级下册09-12

上海市中小学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一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学科补救教学记录09-12

残疾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数学课 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教学计划09-12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 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学计划语文样表三年级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