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时间:2023-09-12 06:26:21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

      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

      “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

      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

      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

      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

      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

      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

      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

      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

      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

      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

      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说木叶参赛教案及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

      先来分析一下“木”字。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

      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

      “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

      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

      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

      “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

      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

      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

      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象→分析“木”的暗示性→结论:

      一字千里。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

      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

      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

      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

      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

      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

      “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

      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

      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

      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

      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

      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

      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

      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说“木叶”》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引用古诗文较多,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

      “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

      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

      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是十分必要。本课的教学

      重点为“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为全文表面

      上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属于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

      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诗歌

      语言暗示性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

      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

      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较为薄弱,所以要比较好地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

      一定的困难。为了能使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通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

      本意,笔者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

      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

      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

      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

      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进

      而循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

      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然而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笔者不能也

      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笔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语文课应该有它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

      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笔者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

      文味。第二个问题,笔者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

      来因为教师对教材钻研地更深了,所以对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

      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

      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

      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笔者给

      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通过探寻“木”的两

      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文本,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笔者只给

      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

      篇课文引用的诗歌特别多,而且很多诗意不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容

      易陷进弄懂这些诗歌意思的迷雾里,把重点放在读这些诗而不是弄

      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内容上;另外,有些词,比如“空阔”、“疏朗”、“感情饱满”、“绵密”这些中国艺术评论独有的词语,给学生理

      解文本加大了难度。

      在笔者看来,一是应当给全文做个总结;二是应该仔细分析文中

      的一些诗句在用了“木叶”后到底好在哪。这样的话可能会不那么

      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小数乘整数》教案及反思

      小学生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旧知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基本算法。2.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因数比1大(或小)时,积和另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情境展开

      教学例3。

      1.出示例题。(1)师:同学们,最近我们要给学校宣传栏刷油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吗?

      (2)师:在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之前,需要先算出什么呢?

      (3)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2.4×0.8=________2.尝试计算。

      (1)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小数乘法算式,它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2)师: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那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又怎么计算呢?

      (3)师:小数乘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2.4×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4)指名学生口答,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学生的讨论结果。

      3.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第一个因数2.4乘10变成24,积就乘了10;再把第二个因数0.8乘10变成8,积就又乘了10,这时的积就乘了100。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得的积192除以100,得1.92。

      4.进一步明确算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不同)。

      (1)计算出了宣传栏的面积后,怎样计算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呢?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1.92×0.9=________

      (3)师:这道题也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吗?积里的小数点应该点在哪里呢?

      【设计意图:在给宣传栏刷油漆的问题背景下,迁移已有的小数乘整数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坚实

      的基础。】

      二、深化探究,总结算法

      (一)探究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1.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

      2.师:观察例3及“做一做”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二)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回顾、讨论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2)师: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点小数点时,先看因数中

      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再点上小数点。)

      3.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逐步归纳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将教材第6页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教材上安排了计算方法的小结,通过本环节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引发冲突,突破难点

      (一)教学例4

      1.出示例题。

      (1)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运

      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2)板书(或用PPT课件演示):0.56×0.04=________

      2.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和遇到的问题。

      (2)师: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呢?

      (二)及时巩固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其中既有一般的小数乘法,也有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

      位数不够的类型,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

      2.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第2题的计算。

      (三)探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1.集体订正“做一做”第2题时,引导学生分别将每组题中计算的结果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发现其中的规律。2.组织学生交流、总结自己发现的规律。

      (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2)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怎么样?

      3.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并结合具体例子明确应用这个关系可以判断乘法计算中的一些错误。

      【设计意图:“乘得的积的小数数位不够,怎么点小数点?”是小数乘法中的难点,让学生用刚刚总结的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来进行例4的计算,意图就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成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化解冲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从而突破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和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不仅为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提供了操作依据,避免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发生错误,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基本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组织学生交流和订正。(其中有第一个因数的位数比第二个因数的位数少、积的小数末尾有0和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等多种类型同时出现的小数乘法计算,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练习二第2题(基本应用)。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看懂每种商品各有多少千克。

      (2)引导学生回顾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3)学生独立完成。

      (二)拓展练习

      补充题: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你能想出不同的

      填法吗?)

      0.48=()×()=()×()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基本计算全面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通过基本应用感受

      小数乘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拓展

      练习进一步体会因数与积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练习

      练习二第3、4、5题。

      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一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

      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

      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

      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

      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

      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

      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

      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

      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

      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

      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

      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生数学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例1,并且通过

      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

      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

      要这么算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

      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根据经验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来理解算理。通过课前了解学生,我发

      现大部分学生已会计算,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并不是直接引用

      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用数学周记的

      展现,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且通

      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非常活跃,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计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学说:0.8

      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学说:0.8

      是8个0.1,8个0.1×3=24个0.1,24个0.1就是2.4,所以

      0.8×3=2.4;还有同学根据意义用加法来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理

      由说明计算的正确性,从课前的无意识的计算到现在的理解清楚了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着让学

      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  2.35×3,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和讨论,对小数乘整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合

      作学习的策略。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课

      堂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

      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计算课生动有趣。

      06-19|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06-19|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06-19|2020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

      06-19|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2020

      06-19|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

      06-19|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2020

      06-19|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篇2020

      06-19|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篇2020

      06-19|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020

      06-19|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0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2020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三篇

      1小学生数学《轻与重》优秀教案2020

      2小学生数学教案最新范文2020

      3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及反思

      4数学《掷双色片》教案及教学反思

      5小学生数学《数射线》教案及反思

      6数学《美丽的星座》教案及反思

      7小学生数学教案《对应与比较》最新范文2020 8小学数学《轻与重》优秀教案2020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月球》活动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上月球》活动反思

      明天我们幼儿园就要进行市级以上课堂教学获奖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了,作为四名教师的其中一个,本次我选择了我们大班现在进

      行的主题《黑夜秘语》中的一个数学活动《上月球》。

      虽然针对本次活动我已经反复修改了好几次教案,还特别精心设计了自认为很满意的多媒体课件,可是经过昨天的试教,还是发现

      存在很多的问题。于是,就引发了我对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相比

      平时每逢要上公开展示活动我首先会选择语言活动,因为对于我个

      人而言,语言活动相对比较擅长一点,可是这次我考虑到其他三个

      老师都选择语言活动,如果自己再去选择,这样一个半天对于听课

      的老师好象有点太过单调,再则是我想挑战一下自己,让自己向其

      他课程领域也发展一下,还信心满满地自认为也许我在其他领域教

      学中也可能不错也不一定。于是,考虑再三下了决定--大班数学活动,这个活动之前我们在订计划时把它定在科学领域,可是我觉得

      把它定在数学活动更精确与明朗一点。经过了昨天的试教,我满满的信心有一点受到打击了,课后我反复思考这堂课我应该改进的一些地方: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不

      够完善,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

      唯一目标。二、忽视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

      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由于设计本次教学活动时我考虑的只是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掌握

      程度,没有想到大四班是一个新大班,幼儿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没有考虑有些幼儿基础还不是很踏实,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三、教师的语言不严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

      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

      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而我在其中一个环节讲述时的语言不严瑾,造成了幼儿操作时的不理解,还应该再进一步推敲。

      不过昨天的课也让我同时又增加了信心,因为幼儿对我的课件相当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虽然这是我设想到的,但是我还是很高兴。毕竟他们是一群只读了一个学期半的新大班幼儿,明天我要开课的对象是大班其他三个班中的,相对而言应该他们知识经验应该更丰富,思辨能力应该更强。

      于是,修改教案成了我现在最要抓紧做的事,刚才看到博友"蓝天"的博文,一句话很有感触"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

      期待明天的活动能够成功!

      活动目标:

      1.观察材料,尝试借助材料上的提示发现可以数正确的方法。

      2.喜欢数数游戏,愿意感受并学习同伴的数数方法。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过程:

      一、了解孩子原有的数数经验

      经常听到小朋友们数数,你最多能数到几?和他一样多的举手。老师说一个数字,接着往下数4个数。

      二、数数游戏发现正确的数数方法

      1.我知道你们能数很大的数字,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数正确,能数正确吗?把桌子上的操作纸拿起来,看看图上有什么?接下来会有一幅图片,让你们数一数房子有几幢?树有几棵?兔子有几只?花儿有几朵?把答案记在下面的空格里。

      2.现在开始对答案

      你数到的兔子有几只?你在哪里找到了6只兔子?前面的山里有六只兔子。蘑菇房的后面有两只兔子,第七只兔子在哪里?在蘑菇房的中间。

      你用什么办法将兔子找出来的?从上往下。

      要把东西数正确,其实有方法的,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就一定能把东西数好。

      看看花有几多?这么多花这么能数的快呢?三个三个数。对了,三个正好是一簇一簇的。

      上面得花有几多?6朵,下面的花有几多?6多,六朵加六朵一共是十二朵。

      3.看看第二张纸上写了什么?条是什么意思?一条一条,对,数一数带鱼有几条。第二个格子里写的什么?数一数蛋有几只?什么是种明白吗?数数饼干有几种。把你看到的答案记录在下面的空格里。

      4.告诉我带鱼是几条?有不同答案吗?还有第三种答案吗?你刚刚数带鱼什么地方,数出是十一条的?为什么你要数带鱼的头呢?头比身体看的更清楚。你们也都是数头的吗?为什么要数眼睛?要把一堆东西数清楚,要数特征非常明显的地方。

      有的数带鱼的头,有的数带鱼的眼睛,有的数带鱼的身体,那个最明显?眼睛,我们一起来数数带鱼的眼睛。

      小结:数一堆东西的时候,要数特征非常明显的地方。

      迁移:用这种方法我们来数数这些香蕉有几只?你数了香蕉的哪里?

      5.蛋有几只?有六有八?你在哪里数到六只蛋的?他把所有看得见的蛋都数出来了,还有两只蛋在哪里?在纸的后面也可能有蛋。

      你怎么知道后面有两只蛋呢?他用了对应的方法,看到下面有多少蛋,来估算上面有多少蛋。

      小结:这一盒蛋在放的整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用估算推理的方法,看第一排有几个,算算推推后一排有几个。

      活动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是个既熟悉又神秘的世界。本次活动就是从幼儿所感兴趣的内容出发,设计登月球的游戏,将数的组成结合到游戏的各环节让孩子在虚拟的游戏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它不但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更让幼儿就懂得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让数学活动更游戏化、趣味化,深受幼儿的欢迎。

      活动第一环节给星星打电话。简单的引出部分很快就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为顺利地开展下面的环节做好了铺垫。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电话。(出示五颗星星)每颗星星上面都有一个数字,数字是几就代表是几号星星。要求从卡片中找出两个数字,如果两个数字合起来和其中一颗星星上的数字一样大,就算拨通这颗星星的电话。这一环节中,我给幼儿充分展示的机会,目的在于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性,幼儿的参与性是十分强烈的,也许是孩子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多数孩子都选择了拨通10号星星,不难发现他们对10的分合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能把已获得的数学经验运用于虚拟的游戏中去。第二环节解密上月球。(出示登月球轨道图)要上月球需要经过一个轨道,要进入轨道必须先解开密码,密码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这两个数字合起来都必须等于10,而且密码不能重复。幼儿在小图上的方框内写出10的各种组合数字。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幼儿对于解密码的兴趣还是很强的,由于操作之前我让孩子已经找出10的分成的互补规律,所以大部分孩子都能按顺序顺利的写出10的九种分成方法,但由于个体的差异,个别幼儿也出现了遗漏和重复的情况。第三环节领取“通行证”。给操作正确的幼儿发放“通行证”,为了让每位幼儿都得到愉悦的体验,我邀请听课老师帮助发放,“通行证”的发放使得幼儿的操作结果被得到认可,虽然有个别孩子做错或者重复了,但老师给予的订正机会让他们从失落中走了出来重新焕发求知欲望,使每位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是一堂教研组行为跟进研讨课,课后组内老师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1.第一环节孩子们打通最多的是是10号星星,还有几个星星没人打,应该把没有拨打的星星以集体形式练习,如几和几打通的是几号星星。2.幼儿在操作环节,我让先操作完的孩子找听课老师检查是否正确,而后又让听课老师帮助发放“通行证”,两次检查显得多余,其实只要发“通行证”这一次就够了。3.最后环节应该创设一个登月球的情景让先领取通行证的孩子等候在起飞地点等待全体幼儿一起上月球。我将听取听课老师的建议重新修改教案,进行第二次执教,我想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的。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相关文章:

新课标 《说木叶》教案第2课时 说木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2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教学反思简短09-12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课后反思范文09-12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设计09-12

《说木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 说木叶教案优秀教案09-12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高二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新教材09-12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及反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09-12

小挂饰教学反思范文 小挂饰教学反思范文大全09-12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课文09-12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免费09-12

《跳水》教学设计范文 跳水教学设计带设计意图09-12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学设计09-12

《跳水》教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理念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