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执教人:
战国末年,诸侯林立,战火纷争,群雄逐鹿,最终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为什么唯有秦始皇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呢? 让我们走进《六国论》,探求秦灭六国的原因以及苏洵创作《六国论》的目的。
(板书课题 六国论 苏洵)
学 习 目 标
1、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12分钟)
1、识记特殊字音(齐读一遍)
贿赂 六国互丧 率 赂秦也 思厥先祖父
暴 霜露 草芥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胜负之数 洎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2、分组交流讨论难理解的字词文句(结合课下注释)
3、交流讨论各段所写主要内容
二、走进文本,分析内容,理清思路
(一)第一、二段1、学生齐读第一、二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2、解释重要字词 互 率 盖
3、分析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两段的关系(提问)
第一段:文章开头,单刀直入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二段:设问的形式,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述推进一步,形成两个分论点。一、二段构成总分关系。(二)第三段
1、女生齐读,矫正错误,适当评价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2、、解释重要字词: 其实 厥 先祖父 暴霜露
举以予人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3、翻译两个句子: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分析第三段内容(共几句话,分几层?从几个方面分析自己的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 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2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
3道理上: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通过三小层揭示了贿赂秦国的国家(韩、魏、楚)以地事秦,必然灭亡的后果。
从论证方法上主要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三)第四段
1、男生齐读,矫正错误,适当评价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解释重要字词:始有远略 义不赂秦 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3、翻译两个句子: 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分析第四段内容(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两层
齐国 与应嬴而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燕国 以荆卿为计
赵国 牧以谗诛
运用例证法、假设论证和正反论证法。
分析三国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不同的原因,概括举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最后用“向使”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假设三国采取正确的措施,胜负存亡恐怕都是未知数,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四)第五、六段
1、学生齐读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读准字音
3、翻译句子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分析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五段“呜呼”,体现作者的惋惜之情,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哀其结果之惨,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六段将六国从爵位上、实力上、胜负趋势上稍加比较,并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一起作类比,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彰显自己的创作目的。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分析这两段的作用
第五段 承上启下 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收束全文,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六段: 通过批判六国赂秦之失策最终导致灭亡, 警告北宋统治者, 必须结束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方针, 用战争来保卫国家的完整、独立, 以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彰显作者的创作目的。
三、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景德元年,与契丹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学生再读文章最后两段)唐太宗在魏征将终前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魏征为鉴,开创了大唐盛世;那么宋朝统治者如果不以史为鉴,其命运可想而知。“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败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足见作者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
四、思路梳理、写作借鉴(2分钟)《六国论》体现了议论文的论证严谨的特点。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六国论》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脉络,开篇点题,提出中心,然后列出分论点,按照分论点的思路进行写作。
五、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回味这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六国论》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把握了一定数量的交言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的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略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大博大精深”和充分 “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六国论》效果分析
本节课准备非常充分,课件制作精心,课件把文章相关的信息集中起来,给学生很大的信息量,效果不错。同时课堂内容丰富、文史结合,包括了苏洵生平的介绍、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宋朝的社会背景等丰富的知识。这堂课结构思路很清晰,分析了每段的内容,以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本课课文反复诵读。在诵读过程中,给学生不同的要求:一读,听录音泛读,目的在正音、断句;二读,齐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感知,可以带着核心问题去读,如本文的中心论点或目的;三读,逐段去读,使学生再进一步去体会文章中的感情和字句特点,每一读要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受到较好效果。
本节课做到言、文结合。首先,要抓住教材特点,本文是一篇很明显的论说文,那么论说文的特点是什么要清楚。第二点要突破教学的难点。第三点是学生的困惑点,学生找不到论点,也不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的抓住文章最核心的东西,这一点最为重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到规律性的方法。
《六国论》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第三模块历史的回声中的第二篇文章,是高中阶段一篇占重要地位的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接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文,宋文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新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古文创作有深远的景响。《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理解常见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去;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被简而从之。
《六国论》课堂检测
一. 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 率赂秦耶 率:全部
②思厥先祖父 厥: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 暴:bao 暴露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 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 洎:ji 等到⑧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 易:轻易
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此言得之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5.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②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③至于颠覆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④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⑤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
《六国论》教学反思
1、语文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师要有基本经验,能驾驭课堂,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条件是教师对学生要十分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一分钟的感觉都要准确,对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要操作熟练,否则,课堂不会流畅。高一的学生基础薄弱,对课堂节奏有一定影响。
2、语文教学更是一种艺术。同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大有学问。怎样讲出一篇文章的个性?一节课当中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掀起高潮,把学生的心扉撞开?当学生的探究渐入佳境,怎样推动他们把思考再深入一下,使高中语文课堂达到应有的深度?结束语如何将课堂的探究引向深入?在这方面我的学养和经验还很不够。
3、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永远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要忌浮虚,讲实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学习,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国论》课标分析
《六国论》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模块第二课。《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一单元的赏析指导中把文章的脉络放在首位,《六国论》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证严密,它以结构上的独特个性,奠定了现代论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础,与必修课本中贾谊的《过秦论》交相辉映,在我国古代政论文中各呈异彩,因而受到后人的称道,可为我们师法。
基于必教课文的基本要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根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2、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实践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学习并实践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论证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4、文言文教学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课标》强调,选修课教学除了重点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式,今年高考作文也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势,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确定为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在教学中通过与贾谊的《过秦论》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国论教学重点】相关文章:
虚拟实验室仿真教学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怎么操作09-15
部编版-语文高一语文部编必修下册教案 《六国论》 高一语文六国论课文09-15
《六国论》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六国论优秀教案一等奖课件09-15
六国论优秀教学设计 六国论 教学设计09-15
部编版-语文-高一-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板书09-15
优秀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优秀教案09-15
高中语文_六国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国论教学重点09-15
《六国论》优秀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09-15
《16.2 六国论》教学设计和教案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09-15
六国论 六国论朗读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