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一、提问艺术:
要注重课堂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注重艺术的设计课堂上的问题,艺术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提问设计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因素。下面就问题的设计和引导学生回答谈谈我的看法。
(一)艺术设计提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间口头交流信息的一种活动,它的设计能比较直观、综合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怎么样去设计课堂提问?首先要明确设计提问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科学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保证科学性。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或答得没劲。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提问,即设计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2.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提问是不成功的提问。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领悟和发现,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教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3.要注意广泛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现在,有些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学生,不爱提问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就使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对待,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提问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广泛性,这样才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
(二)艺术的提出问题
有人说相同的教案让不同的老师上,那么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我想相同的教学提问设计,不同的老师来问,效果也许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只有教师善问,才会有学生的善答。所以我认为,除了艺术的设计问题之外还要艺术的提问。
1.分式提问
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又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回答了诸多小问题之后,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大领小,从小到大"。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常能收到条理清楚的教学效果。
2.阶式提问
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种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组成了层次分明的台阶,每解决一个问题,就爬上一层台阶,问题解决完了,思维便爬至顶点,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3.环式提问
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有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一连串的提问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括宽思路,促进学生深刻地认识问题。
(三)艺术的引导答题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发问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者廖廖。面对这种情况,
如果善于导答,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归于失败。可见,课堂上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这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有人曾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种种表现及其潜台词归纳为以下9种:
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胸有成竹)
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及不可耐)
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隔岸观火)
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您叫不叫!"(以假乱真)
手举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举棋不定)
双唇翕动,温诵答案者--"演习一遍,求个把握!"(有备无患)
急问左右,速速补漏者--"不行,还欠火!"(临阵磨枪)
骚手翻眼,随帮举手者--"最好别点我!"(仓促上阵)
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一筹莫展)
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体会她们的潜台词之后还要善与激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激将法
常言说:请将不如激将。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可能无动于衷,而一句激将,却歪打正着,激起一些争强好胜较强的学生发言。教师发问后课堂上出现冷场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如一位教师在发问冷场后这样说:"我们全班50多位同学,平时个个聪明伶俐,思维敏捷,今天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还难得住吗?谁站起来打第一炮?xxx,你敢不敢?"通过激将,把学生推向答问的前台。鼓励法
在答问出现冷场后用激情的话语直接鼓励学生回答。一位教师这样鼓励学生:"我知道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而且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准备回答。看谁先举手?好,一个,两个······很好。xxx你先来说。"既充分发动,又指名预先设计提问的同学回答,点、面都照顾到了。
挑"战"法
在学生答问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一位数学教师出了一个数学口算题发问后见学生不愿举手,便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激起很多人起来订正教师的"错误"。
搭桥法为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常在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上发问,在问题"卡壳"之后,教师不应越俎代庖,自我解困,而应适度地提示思考的范围、对象,或提供旧知识,引起学生联想,打开存储知识的宝库,让他们迅捷地以旧推新,顺利地完成答问。
指路法 教师发问后,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答非所问,或一时答不出,教师可指明思考的内容和方向。
定向法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不太相符,学生想答而又答不得当,或一时"卡壳",这时教师可及时调节、缩小或限制范围,或指明思考方向,以便帮助学生排除障碍,确定思维方向,迅速而准确地达到思维目标,完成答题。如历史课、地理课,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了,教师可接着限定一下思考范围,指明哪个朝代、哪个国家或地区,范围一缩小,学生答问就容易得多了。
迁移法
对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体会一下与问题中的事物有相似点或相反点的事物,然后采取"由此及彼"的联系、迁移方法,帮助学生接通解答的思路。
直观法
有些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可运用实物、插图、教具等提示、启发学生答题。
示意法
有些抽象的问题,教师还可借助动作、表情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一位教师提问"左手法则"的内容是什么时,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就当场做手势,帮他思考、理解,使他很快弄清了问题的答案。
二. 组织教学艺术
组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需要有高度技巧的活动。其实质就是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需要教师具有组织才能和教育机智。
1.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比如开始上课,教师走进教室,学生起立致敬,教师要还礼;教师提问,学生应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再发言;学生不许擅自离位,更不准说笑打逗,把学习用具放到指定的地方等。这些课堂常规能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就是培养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用坚强的意志和坚持注意的能力。
2. 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教师在开始讲每一门新课或一个单元、一节课之前,要说明学习目的和意义。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是组织教学的积极手段。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清楚、越深刻,兴趣就越巩固,就能有效地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确他面临的具体任务和活动要求。任务必须是力所能及的,同时又必须是经过一番努力才能完成的。要求必须明确具体,否则学生无所适从。
3. 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情境
教室的布置、直观教具的使用,教师的穿着、言谈、举止等等都与学生注意力能否集中有关。处理得好,就有利于教学,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秩序。例如,教室里过多的五颜六色的装饰和张贴,教师奇装异服和频繁的口头语,直观教具不等使用就放在明显的地方等等,都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尽可能排除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放过任何细节。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的概念、定理、基本知识往往要依靠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方式去讲解,而学生又往往容易对形象、生动的讲解产生学习兴趣。因此讲解抽象性较强的课,要尽量运用形象思维作为补充。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记忆。
电影、戏剧的编导利用悬念吸引观众,讲课也应该运用一连串的问题引起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寻得一个答案之后,又继续去探索一个新的难点,层层深入,不仅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思维。一般来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引进要引人入胜。新课引入,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此来吸引学生。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不大爱学,引进时可采取"设疑"办法来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新颖,巧妙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既突出教学重点,又使学生有新鲜感。
(3)教法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系统而有层次地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掌握规律,获取知识。一般可以采取以旧引新的办法来设计和组织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练习中,常常会遇到新问题,他们会满怀兴趣地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4)运用谜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发挥图示、教具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数学知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6)通过实践操作,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这样学习积极性就高,教学效果就好。
(7)进行尝试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很强的特点,采取尝试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8)借助巧妙设问,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姿势助说话的演示,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9)采取多种练习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对某一事物集中一段时间就开始分散,就不感兴趣,喜欢多变,这是小学生的又一特征。因此,教学中应运用各种多变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兴趣发展,特别是一堂课的练习,切忌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
5. 劳逸结合,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
注意力需要有力的自我控制,脑细胞的能量消耗多,持续时间长,容易引起疲劳。据研究,集中注意的时间,7~10岁儿童平均为20分钟,10~12岁儿童平均为25分钟,12~15岁儿童平均为30分钟。
三. 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
课堂教学的结尾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多种方式,讲求艺术性,以画龙点睛,增强授课效果。
1. 归纳式结尾
引导学生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2. 自然式结尾
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从前到后,自然地收尾。
3. 回应式结尾
所谓回应,是指与教学的起始阶段相呼应。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中教师为了突出重点而提出的疑问,也可以是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问。
4. 扩展式结尾
在学生理解新授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提出一些与之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和广阔性。
5. 练习式结尾
在课尾安排一定的达标练习。这种练习并不是一般的练习。它既是对学生是否达到本课教学目标的检查,又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四.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一项教学基本功。
在教学时,讲究语言艺术,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 亲切热情,礼貌文雅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感情,礼貌文雅,尊重学生,多说鼓励性的话。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育者,就动辄训人。
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辞不答意时,教师应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下次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得很好的!"特别是对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多鼓励,绝不能用尖刻的话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他们答对了,教师应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表扬:"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完成作业了。
像"请你读一下这条法则。""对不起,老师没有听清楚,请你再大声复述一遍","这道题是老师没看清楚,谢谢你给我纠正",使用这一类的礼貌语言,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融洽。2. 词准意切,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否则学生无所适从。言词准确并不是把课本或教案当作讲话稿,只管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知识水平、言语发展水平,将教材中的学科语言作为进行"表演"的"脚本",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流利顺畅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听得明白、清晰、舒服。
3. 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在教学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例如:学生考试成绩差了,可用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来鼓励他;学生不喜欢复习,可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去开导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解题方法有独创性,就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表扬他。
4. 正确发挥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人们总要努力借助自然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态势语,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因此课堂教学除了重视语言因素外,还应该充分重视诸如点头、手势、走动、眼神、表情、语调、停顿、沉思、感叹等以及各种助词(如啊、呢等)和由声音带出的感受(如幽默、期望)等等一系列的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这些非语言因素对学生的认识可起到定向、调节、加深、强化、鼓励等积极作用。但如果运用不恰当,就可能产生干扰,削弱认识效果的负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运用那种非语言因素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其目的都在于师生间信息的顺利传输和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便对课堂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的调节,达到师生之间的全面互动。由此可见,运用和选择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其效果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
5. 充分重视板书的功能
板书是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是一种特殊的书面语言。充分认识和发挥它的功能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尤其对数学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要书写大量的数学对象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板书比其它科目的板书更重要。
教学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板书主要有三种功能。
(1)提要功能。即对教学内容的提要。一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无论是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命题解决教学或其它内容的教学,总是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为此,就要把它们简要地写在黑板上,写成某种特有的"板书语言"。不能而且也不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
(2)注释功能。对于新接触到的名词、术语,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词,学生听不清楚的个别词、句等,写在黑板上作为口头语的注释,这就是板书的注释功能。
(3)示范功能(板演)。示范功能是指解答数学问题时规范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图形画法、书写格式等,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做示范叫做板演。有时需要一些学生做给另一些学生看,或由教师进行当面批改,这也是板演。
这三种功能在一堂课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般地讲,对于新知识类型的课,板书主要是它的提要功能,后两种功能服从于提要功能:注释是教学内容的注释,示范是为了掌握教学内容。只有将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才能综合地发挥板书的作用。但是,对于有些课堂类型,可能只重点需要其中一两种功能的板书。比如,总结课可能只要提要;巩固练习课可能只要注释、尤其是学生的板演。课堂类型决定于教学目标,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目标,是确定板书需要发挥哪些功能以便合理安排板书的必要条件。五.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
教学应变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种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很多,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全部预料和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例如,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怪问题;学生发言不朝老师预期和引导的方向走;调皮学生有意捣乱;讲得太快,准备的内容讲完了,时间还未完;或者讲得太慢,因某些干扰而拖了课,应讲的内容未讲完;教师自己在课堂上出了错等等。教师无法回避这些偶发的情况,要让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必须面对它,给予及时的处理。而怎么既及时又巧妙、灵活地处理它,而且又能获得出乎预料的、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便是一种具有高超智慧的艺术了。
这些艺术的高低,也体现了一个教师素质的优劣。对于偶然事件的高明应变能力往往寓于必然之中,对各种操作技术的正确、熟练的掌握,达到信手拈来,不假思索的程度,应变也就随机自如了。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的要领是:(1)及时发现"偶发事件";(2)面对偶发事件态度从容不迫,不慌不忙;(3)针对偶发事件机智灵活地处理。
教师不是完人,因此也会出错,在课堂上也不例外。如写错了板书,说错了话,提错了问题,拿错了教具,甚至上课时才发现带错了教材或讲稿等等。"知错就改"这是我们所崇尚的优良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但却不宜太直接了,因为错误和纠正错误的笨拙、尴尬的状态,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师的威信,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信任度及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课堂错误矫正,应当是一种很机智的行为艺术。
例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板书时,不留意将34写成了3.4,当时自己并未察觉。后来看见学生中有人对着黑板在小声议论和指指点点,我循着学生的目光发觉了错处,我当时灵机一动,一手拿起黑板擦一边说?quot;这可恶的小数点,跑到这里来了,把好好的一个34,变成了一个不三(3)不四(4)的数!"在学生的笑声中我从容地擦去了错处。
板书误写出错的情况并不少见。不象说话,说错了,学生没留意听清,可以暂时不管它;板书误写了,就会在黑板上停留相当长甚至是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照成的影响很大。所以,必须立即设法把错误"体面地"擦去,更正过来。从容的教态操作,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只要心中一慌,手上一抖,表情一僵硬,教师就会陷在这错误和由此而导致的消极情绪里不能自拔,影响后面的教学,甚至导致后面的教学连连出错。这时老师从容的态度,机智的更正,可以使自?quot;绝路逢生"、柳暗花明,迅速从错误中摆脱出来,使学生的笑声中也多了几分对老师的宽容。
六.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也可以称为课堂心理气氛,即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课堂气氛有两种基本类型,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气氛和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气氛。
积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了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而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则是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生之间不融洽,学生之间不友好,学生产生了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的态度和体验。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我个人认为:
1. 教师要有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望影响全班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 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说:"作为一个教师,教学时不能总板着面孔进课堂。板着面孔进课堂,一进去就跟学生拉了一个很大的距离,学生一看到你就望而生畏,感情上就有了距离。教师上课应该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3.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情趣
教师在阐述教学内容时,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来讲课,就会有效地唤起全班同学积极的感情;教师教学的趣味性,同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好奇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点,他们喜欢新鲜的东西,奇异的刺激物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教师都善于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从事学习。
4. 教学的内容要难易适度
要使课堂学习气氛好,还要掌握量力性原则,所教的内容太浅,没讲几句,学生就早已一目了然,学生没有进一步追求新知识的情趣,就会精力涣散,无所事事,全班学习情绪就会松懈乏味。但是,如果所教的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难度太大,学生听不懂、啃不动,多次努力,依然看不到任何进展,没有得到收获,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学习情绪就会下降,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教师所教的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不是不可逾越的。当学生们经过积极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进步,全班同学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经过刻苦努力得到胜利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就会为之大振。
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课堂气氛也受班级集体人际关系状况的制约。班级集体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这往往导致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以致一触即发的课堂气氛。从学生间关系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风气;同学之间如果不和睦,矛盾重重,四分五裂,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等不健康气氛。所以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要经常注意发扬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的就精神,使全班的人际关系健康和谐。
【如何提高教学艺术 怎样提高教学艺术】相关文章: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探析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基本观点09-14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是谁提出的 教学做合一是谁提出的理论09-14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09-14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游戏中的运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09-14
如何提高教学艺术 怎样提高教学艺术09-14
教师教学的艺术与风格 教学艺术风格是教师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09-14
课堂教学艺术美 美术课堂教学艺术09-14
教学艺术概述 教学艺术包括哪些要件09-14
读 读秀09-14
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有什么特点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