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这一特定对象,引用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名词、术语、典型事例,论说道理。我们从文中可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
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
“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出示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1)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
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xx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xx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被埋没了的观点,xx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
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
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
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
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提供事实论据。
(三)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
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
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四)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9-15
第21课 青蛙卖泥塘 09-15
部编版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精品109-15
优秀教案《青蛙卖泥塘》09-15
《青蛙卖泥塘》教学设计09-15
《青蛙卖泥塘》优秀教学设计09-15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获奖教案09-15
初中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教案09-15
初中语文_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后记09-1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一等奖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实录09-15
关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导入语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