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

时间:2023-09-09 00:14:29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 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三角形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 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 (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请同学们一起做裁判,看看哪些是三角形?[学生会认为(1)、(2)、(3)(4)为三角形,但对(2)、(3)(4)有争议]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此判断图案(2)(3)(4)不是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这与它三条线段的长短有关。现在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到底组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 (2)5,4,9; (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5巩固练习:为了营造更美的城市,许多城市加强了绿化建设。这些绿化地带是不允许踩的。(电脑动画演示有人斜穿草地的实践问题)。他运用了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搜集有关李四光其人的资料
    2.准备生字卡片
    3.准备冰山推动巨石的科普录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汇报预习效果
    a、《奇怪的石头》讲的是谁的故事?(李四光)
    b、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并介绍李四光其人。
    2.切入本课主题
    刚才同学们的介绍非常精彩。李四光是怎么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咱们也去取取经。
    初读课文
    1.循序渐进读课文。
    第一遍:边读边找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借助后边的拼音争取把字音读准确。
    第二遍:再读课文,进行自我测试,看看自己是否还需要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还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帮互助学生字。
    出示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3 .按序逐段来反馈。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争取对课文的脉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4.呼应导语 解疑惑。
    现在你认为李四光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大家的原因了吗?请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说说。
    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第二课时
    朗读感悟
    1 .复习切入,精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发现了我们李四光先生成才的小秘密,那就是勤于思考,好学不倦。
    2 、请同学们画出李四光幼年时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问题。
    a 、出示所有问题,指导朗读,你认为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来的呢?”
    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石头)说说你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理解“孤零零”“严严实实”
    c、分角色朗读(第一到第八自然段)
    3.观看录像,明白原理。
    a、有关巨石如何毫无痕迹来到故乡的这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李四光,二十年后他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妙,你想知道吗?
    b、观看科普录象,演示冰川推动巨石的情景。
    c、情景再现:假如你是李四光,你来我们学校做有关“冰川移石”的科普讲座,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知识讲清楚,现在请你整理好你的演讲稿。
    4.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分组交流。
    课外拓展
    1.有多少在工作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他们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我的奋斗计划:拟订一份奋斗计划,看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向这些伟大的人靠近。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设计力求环环相扣,以便教师讲课时一举成功。然而,实际教学中不确定因素太多,既定备课方案与教学思路常会受干扰,乃至中断、受挫。那么,如何看待、处理这种意外?
    笔者前不久曾听过一堂化学课:教师在讲完基本概念后,准备做实验了:“当我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你们将会看到钠在剧烈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白烟。”在接下去的演示中,学生们凝神屏气地注视着集气瓶。然而,实验结果出现意外:瓶中冒出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面对这样的结果,全班不解,教师起初也感意外。但思索片刻后,她面带微笑地询问学生:“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学生不语,他们或许认为老师在为实验失败作掩饰。随后,教师又征求课代表的意见,问她到底看到了什么。课代表这才说了实话。接下去,教师让后两排学生走到操作台前来,看个仔细,请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们纷纷围拢来,七嘴八舌地帮着找原因,但都不得要领。教师到这时才带有歉意地说:“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实验才不成功。现在,我也不打算立即处理煤油了,而是继续让钠烧下去,那么,请大家想一想,烟的颜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即就有学生肯定地说:“黑烟烧尽冒白烟!”第二次的实验终于证实了这个判断。此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听课的教师也不禁为之鼓掌。
    听课师生为这一创意喝彩,这位化学教师灵活机智的应变艺术,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民主教学观——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其思维。由此想到,我们在教学上,总是在追求完美,总是希望学生能尽快掌握到学习的“捷径”。这似乎无可厚非。但我以为,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能由此自主、深入地钻研,力求有所创造。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遵守教育规律,细细研究人们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曲折”、“受挫”现象,辩证看待教学中的失误,学会把失误作为一种资源与财富来开掘。如果做教师的不是把知识点打包似的直接托给学生,把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采用相机诱导、适当点化的办法,让他们适度了解前辈大师在探索真理过程中的艰难足迹,从而由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要比单向灌输有效得多。当我们学会了换一种思路看缺憾,换一种办法处理疏失的话,课堂的应变艺术将能得以优化,“败笔”即可转升为亮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学生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怨与祭上半部不同;魁、虑:半包围结构;裹:上中下结构。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抱怨:埋怨。
    忧虑:忧愁担心。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三、学生汇报
    1、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
    ⑴ 学生试着说,教师可补充: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⑵ 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2、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⑴ 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②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③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⑵ 学生朗读、交流。
    ⑶ 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⑷ 再练习朗读。
    3、分析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⑴ 学生朗读课文。
    ⑵ 教师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⑶ 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⑷ 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 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 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教 法: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五、学 法: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 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有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
    (三)学习生字词:
    1、 字音深邃 (suì) 葱(cōng)郁 俯瞰(fǔ kàn) 黛(dài )绿 渲染(xuàn rǎn) 调(tiáo)和 模样(mú yàng) 一泓(hóng ) 菖蒲(chāng pǔ) 熠熠(yì yì) 黄澄澄 (dēng dēng)
    2、 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
    2、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
    3、 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分析、明确:
    1、 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
    2、 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
    3、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
    4、 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并没有颜色,是由于湖水太纯净而产生的折射或倒映缘故。
    5、 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清澈的?明确:通过在湖中潜游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湖中嬉戏的鱼的条纹”、“掉到湖中不动的斧子”、“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及“绿亮亮的水苔”等细节描写来衬托湖水的清澈。
    6、“斧子掉到湖中又钩起来”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衬托湖水的清澈,反映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融为一体,也揭示了作者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7、 章的最后一段写到“蒙蒙细雾”、“习习南风”、“金色的春雨”和在湖上遨游的野鸭、天鹅等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说明了瓦尔登湖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充满生机。也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深厚情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8、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明确:《瓦尔登湖》的语言虽朴素却明丽,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是因为作者的心跟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才对纯洁无暇的瓦尔登湖作如此精彩的描写。但在这简单直白的语言里,不难看出其蕴涵的哲理——只要你愿意,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你完全可以轻松的去克服你的无聊、无趣和寂寞,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六)小结:
    文章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文章首先介绍瓦尔登湖所处的位置、大小和四周的环境等情况,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接着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瓦尔登湖的湖水颜色变化奇幻,随着远观近看,四季流转,气候变化,湖水会呈现不同颜色,让人叹为观止。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纯净,在这里,湖水不仅清可见底,而且纯洁无暇,毫无污染。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暇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七)作业: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三两题。
    (八)板示设计: 瓦尔登湖梭罗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远眺而现对瓦尔登湖的赞美 [近观而现 奇湖水颜色 站在同一点上,湖水忽蓝忽绿 幻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角度湖水的颜色都有明显的变化对大自然的热爱深却见物 纯湖水清澈 水中捞斧 净游泳所见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充满生机。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相关文章: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两课时09-09

《师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说 公开课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的结构要素思维导图09-09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内容怎么写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ppt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09-09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09-09

教学方案设计方案 教学方案模版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展示09-09

《登高》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材分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