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材分析

时间:2023-09-09 00:23:36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登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八课。

      二、教材解析:

      在新旧教材转变的过程中,《登高》作为经典律诗依旧占据了一席之地,其秋江景色和高浑悲情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都是值得审思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阅读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并带着收获和新的思考走出来,解决更多同类型的文本。本课以“反差”为依托讲解《登高》,学生通过“反差”能够感受的作者晚年诗作中的情感、沉郁顿挫的诗风,对杜甫“

诗圣”的称号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与鉴赏能力,但是缺乏将鉴赏结果整合起来获得新认识的意识,对沉郁顿挫这一诗歌风格的理解也还停留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更无法运用”的阶段。

      四、教学目标:

      1.探究诗歌中的“反差”,把握情景,体会诗歌内涵。

      2.从“反差”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思考杜甫“诗圣”之称的内涵,领会杜甫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由“反差”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六、思维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人生足迹图吗?

      明确:“诗圣”杜甫。

      在这幅足迹图中,我们能够读出少年杜甫的足迹和老年杜甫足迹分布的不同,中原足迹密集,晚年则不断向西南呈线性延伸,这一“反差”背后暗藏了“诗圣”杜甫由踌躇满志走向漂泊落寞的一生。

      当老年杜甫行至西南地区的夔州,写下“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会蕴含怎样的思绪和内涵呢?一生足迹的“反差”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出来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登高》,感受“诗圣”杜甫的情与思。

      (二)环节一:于情景中见反差

      1、寻“反差”之面

      思考:晚年诗人漂泊西南,写下了不少佳作,这些作品含茹了诗人一生的经历。请结合诗词说明《登高》是如何体现“反差”的。

      明确:

      ①广漠与渺小的反差

      提示:关注视角的变化。

      明确:从视角发现广漠——从意象发现渺小

      远近、俯仰、纵横之间,时空的广漠尽显;在广漠的时空中,却有在急风、高天中哀鸣的猿;在清渚白沙中盘旋的鸟。这些事物从广博的空间上而言,是渺小的个体;从无限的时间上而言,是须臾的个体。

      ②磅礴与孱弱的反差提示:关注谓语和定语

      明确:从定语和谓语发现原本孱弱的景物在定语和谓语的加持下变得磅礴

      猿啼本清脆,此处却是嘶喊咆哮,气势加大;鸟飞本轻盈,这里却是急风中飞旋,力量感增强;落木本孱弱无声,但赋予了“无边”的范围和“萧萧下”的速度,尽显磅礴

      补充:除了景物之间,还有个体背后的磅礴与孱弱:个体就像猿、鸟和落木一样,在磅礴的岁月和国运下有心无力地生存。

      ③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提示:“悲”和“苦恨”的来源

      明确:一方面“悲”“苦恨”己:作客、多病、独登台、艰难、繁霜鬓、潦倒、停酒。

      一方面“悲”“苦恨”:国运民生。

      呈现出一种理想丰满、志向远大而现实残酷、有心无力的反差。

      2、溯“反差”之源

      思考:为什么《登高》之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明确:

      ①家国民生的格局与情怀:杜甫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关注国运民生。因此在诗歌中,他既能看到宏观方面的广漠时空,又能看到广漠时空中的渺小个体;他因个体的遭遇感到痛苦,而个体的痛苦大都来自壮志难酬和报国无门的羁旅,但他没有因为痛苦的折磨舍弃对国运民生的关注,这种困苦的纠结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生命经历的反差: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少年踌躇满志;壮年困居长安;中年疲于奔命,晚年漂泊羁旅。一个志在“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少年,历经命运的不公对待和残酷打击,与理想渐行渐远,有心无力,只能在秋江悲风中悲叹。

      (三)环节二:于反差中见沉郁顿挫

      过渡:理想、思想和经历带来的“反差”,使“诗圣”杜甫晚年的诗作充满了张力,呈现为一种独特的风格——“沉郁顿挫”。

      那么,什么是“沉郁顿挫”呢?这种诗歌风格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教师预设:

      1. 顿挫:

      释义:

      顿:顿止、收束

      挫:折断;摧折→如锯解木——一来一往,如密集行为的重复。

      一方面,在纵横俯仰远近的“反差”中尽显诗境囊括天地四方、古今岁月;

      另一方面,“反差”使整首诗开合有度、张弛有力。总结:反差中显诗境的广博与深远、转折与跌宕。【深】

      2. 沉郁:

      释义:

      沉:深沉

      郁:茂盛→愁苦、积聚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新唐书》本传

      浑涵汪茫——内容浑厚雄奇(本来是海水无边无际,在这里体现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包容性和张力)

      千汇万状——内容深沉饱满(本来是种类纷繁,形态多样,在这里体现为一种情思的饱满与深沉)

      总结:反差中尽显景与情的包罗与张力【大】、饱满与深沉【高】

      3. 总结:

      “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吐弃到人所不能吐弃,为高。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为大。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为深。”                         —— 刘熙载《艺概》卷二

      深:深幽  大:博大(包容)  高:高深(深沉)

      (四)环节三:于沉郁顿挫中识诗圣

      “杜从夔府称诗圣。”                           ——费宏《题蜀江图》过渡:杜甫飘泊西南时期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漂泊夔州时期,杜甫创作了如《登高》等佳作,也正是从夔州开始,杜甫有了“诗圣”之称。

      思考:为什么在漂泊夔州时期以及之后,杜甫被称为“诗圣”?

      1. 圣于诗文:诗文创作的高妙

      穷高妙之格,极豪迈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也。然不集诸子之长,子美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秦观

      2. 圣于诗心:格局情怀的高妙

      ①民胞物与的崇高人格体现为:对宇宙万物、生命个体的关注。

        在诗境中呈现为关注广漠磅礴时空的同时关注渺小孱弱的个体。

      ②忠君报国的政治操守

      体现为:情感的广博、深远。

        在诗境中呈现为悲叹个体苦难的同时关注国运民生。

      (五)总结

      杜甫的足迹汇合起来,走尽了他传奇的一生,尽显于晚年的诗作中,这些诗词成为了诗人个体和国运民生的写照。在《登高》中,境不止于眼下眼前,情不止于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之感慨,而呈现出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个体生存与伦理政治责任的反差与张力,使杜甫的创作风格体现为“沉郁顿挫”。

      八、课后思考:

      杜甫漂泊西南的十年间,创作了不少充满张力的诗词,请选择一首,结合所学思考在杜甫晚年的其他诗作中是否也存在“反差”,而“反差”带来的沉郁顿挫的诗风又是如何展现的。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登高》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材分析】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09-09

教学方案设计方案 教学方案模版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范例数学09-09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展示09-09

《登高》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教材分析09-09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5分钟09-09

《登高》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模板09-09

《登高》优质教学设计 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高中语文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语文教案09-09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理念怎么写09-09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作业布置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