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时间:2023-09-09 12:02:1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

          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

          A.(53+58+30+27)÷3

          B.(53+58+30+27)÷4

          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小组讨论后得出:

          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首先通过简单的口答题,初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为学新课做好铺垫.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教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可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

          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变化,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

          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 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平均数》教案 篇二

          一、导入新授: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两个小组投球比赛成绩的数据。

          二、新授:

          1、出示投球记录:

          第一组 第二组     姓名 投中个数

          刘杰 9

          杨立 8

          孙梅 5

          王丽 3

          丁鹏 5

          姓名 投中个数

          张华 8

          王云 7

          李英 6

          赵明 7     2、比较哪组的成绩好。

          (1)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的比较方法和想法,重点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2)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并让学生讨论。

          3、学生试做。

          4、交流计算结果,并根据平均数比较两组的成绩,说明哪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 28÷4 =30÷5

          =7(个) =6(个)

          7>6

          答:第一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下表是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个数 1 3 2 3 2 6 4

          2、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1)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2)自己试做。     (3)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3、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吗?

          四、做一做: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方法。交流操作的过程,有意识的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平均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评课 篇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平均数》 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     1.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 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 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估计平均数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4)思考:9月份5天的'平均数代表什么?是某一天入园的人数吗?你怎样理解这个数?10月份的呢?这两个39万人的意义相同吗?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评课 篇六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正确计算平均数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数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能根据简单的数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平均数。

          情感态度: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进而培养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明确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

          操作法、观察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同学们看过最强大脑吗?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在我们选出属于我们班的最强大脑,你们想挑战吗?

          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数字,学生进行活动,保留游戏结果,待最后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有神秘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浓厚的接受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平均数

          淘气记住几个数字?

          1、引导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学生合作交流,反馈

          A、移多补少

          B、总数÷个数=平均数

          3、引出: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6”是匀出来的。     (二)生活中的平均数。

          1、学生举例说

          2、计算平均数,思考极端数对平均数的影响。

          小红语文99分,数学100分,英语95分,平均分多少分?再加一门科学46分,均分会有什么变化?

          思考:平均分在什么范围内?大约是多少?并计算平均分。

          同桌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小结:极端数据会影响平均数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不过的考试分数例子,来内化极端数字对平均数的影响。这样理解起来更容易。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根据平均数知识,解释现象。

          每小组选做一题,小组合作交流思想,全班汇报。

          1、评委打分;

          2、争做小法官

          3、猜年龄

          师:揭晓答案:38岁、9岁、8岁、11岁、8岁、12岁、8岁、9岁、8岁、9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体现,但每一个数字都会影响平均数。

          4、计算自己记数水平,评选本班最强大脑。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总数÷个数=平均数

          《平均数》 教案这篇文章共2848字。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评课 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多媒体课件,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10+11+16)÷3=12?1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袁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12画,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袁铭璟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我们把12叫做袁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师巡视指导,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一学生姓名两个字,一学生姓名三个字,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分别是2个、3个和4个,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这不公平,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与字数的多少无关,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那又可以怎么比呢?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148+142+139+141+140)÷5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评课 篇十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 “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吃桃子吗?老师这有16个桃子,我把它们分给2个同学看,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一样多。

          2、引入“平均数”师:每人都是8个桃子,8就是一个平均数。这样分两个同学就一样多了。(出示课题:平均数)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或者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平均产量等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在这张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交流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 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平均数)它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数,可能同学们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小,也可能比这个数量大。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出示照片和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1)出示表一:(男女生各一名同学)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你是怎么知道的?(1917)

          (2)出示表二:(男女生各加入三名同学)师:现在哪个队赢了?你怎么知道?(指名学生说是通过计算总成绩知道的)现在男生算你们队的成绩,女生算你们队的成绩。

          通过计算得出:6876(女生队获胜)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也可以求平均数的方法。

          男生:68÷4=17(个)

          女生:76÷4=19(个)1719(3)出示表三:(男生加入一名同学)

          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男生队还有一名队员要加入进来,请各位裁判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比总数男生对获胜,比平均数合理。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老师板书):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19+15+16+18+17)÷5,(18+20+19+19)÷4 =85÷5 =76÷4 =17(个)=19(个)1719.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探究结果,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预设:平均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①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②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③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①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②用先合后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时,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并指名学生板演并说方法。

          2、判一判(课件出示)指名学生读题,独立思考后判断并说理由。

          3、说一说(课件出示)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参照十岁儿童身高正常,测量本班同学的身高,判断一下同学们的身高是否正常。

          男生:140cm

          女生:141cm)

          平均数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方法:移少补多(有局限)找基数,分多余数

          公式:总数÷份数=平均数

          特点:最大值﹥平均数﹥最小值;平均数≠实际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评课 第十一篇

          一、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件、实物投影。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平均数》 教案 第十二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求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评委5 平均分

          选手1 92 98 94 96 100

          选手2 97 99 100 84 95

          选手3 90 98 87 85 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质课评课 第十三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请学生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为大家整理的13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PPT09-09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二年级09-09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四年级下册09-09

《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09-09

《平均数》 平均数的概念及意义09-09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09-09

《平均数》教学设计 吴正宪平均数教学设计09-09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优质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优质课09-09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 亮点09-09

《平均数》教学设计 初中平均数教学设计09-09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09-09

《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