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时间:2023-09-14 15:34:57 文档下载 投诉 投稿

      问题教学模式的探析

      顾正祥

      引言:问题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实现新标要求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这种模式的内容,实施原则,实施途径,及其作用和实施示例等方面做一阐述,供同行们参考和批判。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化、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质疑、亲自动手、大胆探究,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潜在

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核心是人的思维活动,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解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概念、判断,可以掌握一定的智力动作,动机、情感和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问题的过程。英国比较教育家布赖恩·霍尔姆斯的问题法,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问题教学,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布鲁纳的发现法,都是这一教育观念的体现。  笔者接触新课程两年来,尝试了问题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模式,能突出学生自主化、探究式的学习,能充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效实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表述

          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化、探究式的学习,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在提出问题中开始,在探究问题中开展,在解决问题中结束,又在创新问题中延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在启发问题提出中开始,在引导问题探究中展开,在帮助问题归纳中结束,又在引领问题创新中延伸。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问题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场景,围绕问题展开探究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2、教师行为              3、学生行为

自编练习

      迁移创新

      四、问题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师准备和实施问题教学模式的着力点,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深入的研究。

        1.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与确定的客观世界的矛盾。问题与情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要素:第一,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这是产生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对象——内容方面。第二,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第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察觉到问题),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觉察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思维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觉察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事物与学生认知差距就越少,他们可能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步子就会迈得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展示性原则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必须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跳起来架设阶梯能摘到的果子,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4)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5)共振性原则

        如果只是教师来提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答案,即以教师的思路来导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思维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入,说明其思维越活跃。教师通过学生所提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

        (6)延伸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

      五、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和谐合作原则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内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师生间民主、平等、相向互动、和谐、合作的教风和学风。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允许学生充分地、自由地发表见解,特别是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才能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的目的。

        2.过程性原则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要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简单说结论、方法,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评价、分析和归纳。

        3.独创性原则

        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在普遍性问题中发现特殊性原理,或由典型的个案类推寻找普遍的规律。在这里,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是一些典型的、适应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能让学生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激发与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的学习有别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不可能完全由学生进行自由的探究。在学生面对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内,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拔和引导,但不能包办,或简单给出答案。

      六、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途径

        1.教师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递的新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进行学习,取得经验。要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从被动观察、被动记忆、被动理解中解脱出来,而以积极应用和尝试的态度来参与。

        2.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的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常常照本宣科,或者暴露出一些不正确、不完善、不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就要通过点拔或适当的讲解把学生的思想偏差纠正过来,并引导学生将自学探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师的点拨要做到恰到好处,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

        3.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课本知识归纳成各类、各层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以问题进行导学。教师的导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着重在话题的方向上进行引导,引导的方式一般用问题链的方法,就是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位的设问。激活学生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转化为理性认识。

        (4)重视思维模型的建立。思维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建立思维模型,使学生在碰到新的问题或复杂的问题时其思维上能够有路可走。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的思维方法后,其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将会得到提高。

       七、问题教学模式的作用

        问题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教学模式之一,该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个性和实践能力。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它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问题教学模式中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氛围。诱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又以此为线索诱导学生去探究这个新问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发现,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有利于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心理学认为:只有个性和谐发展,才能造成人的聪明才智的最佳发展。即只有个性获得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最完善地发展个人的才能。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特色。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学生创设了施展个性的极好机会,也充分展示了理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冒险、好奇心强、有恒心、有独立性、有挑战性及一丝不苟等有利于创造的个性品质。问题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个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来解决问题。即小组就问题开小交谈会,通过相互启发激励,让创造性设想产生连锁反应,产生共振,从而启迪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    学生根据改进的思路设计的组合方案多达20多种。这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讨论、探究、交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敢于批判、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过程。

          同时师生围绕问题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已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与强制,就能自由与民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假设,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地决策与实践,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群体合作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善于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具有与人合作的社交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过程。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它是指同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通过挖掘教材中有创造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答途径,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佳方案。

          创造性思维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学生可以提出大胆设想,发表独特见解,可以标新立异。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然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培养。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问题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前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解决问题时不但要以已有知识为依据,并且要在问题和目标之间建立起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找到问题和目标的内在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更重视解决问题方法的运用及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增大了学习的容量和空间。

          另外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还更多地提供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八、问题教学模式的例谈

      下面笔者就以《力的合成》为例,谈一谈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过程

      (一)教学设计目的:

          1. 使学生从力的等效性原理出发理解合力与力的合成概念,学生使用等效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体会探究的过程。

          3. 让学生感受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平板、白纸、图钉、橡皮绳、粗线、刻度尺、量角器、拉力计、有色环的圆筒测力计两只、400克钩码两个、100克钩码七个、一桶水

      (四)教学设计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演示实验:

          1)实验

              让两个学生抬起一桶水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再让一个学生提起这桶水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

              两个学生将拉力计提到某一位置,三个人也将拉力计拉到同一位置,一个人也将拉力计拉到同一位置。

          2 启发提问:

            你观察到什么?(两个力与一个力提水桶都能使水桶悬于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三个力,两个力和一个力都能使拉力计伸长相同的长度)

            ②你发现什么?(几个力作用效果可与一个力作用效果相同)

            ③你想到什么?(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几个力)    3)讨论归纳:

          【板书】合力与分力的定义:一个力产生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时;我们称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教师演示:

      (1) 实验:

      用两个有色环的圆筒测力计共同吊起400g的两个钩码,然后再改用一个测力计吊起这两个钩码,引导学生观察。

      (2) 启发:

      ①你观察到什么?(用两个圆筒测力计拉时两个测力计都露出5个色环,表示力都为5N,用一个圆筒测力计拉时,拉力计露出8个色环,表示力为8N

              ②你发现了什么?(用两个测力计拉时,拉力之和为10N,可用一个测力计拉时拉力为8N)

              ③你想到了什么?(两个力的合力不等于两个力之和)

              ④你能提出什么?(如何求两个力的合力呢?两个力合力与这两个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3)设问:你自然提出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呢?你能否根据我们提供的器材去用实验法进行探究呢?

       、设计方案,探究问题

          1、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探究问题需有目标和设计方案,你打算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合作,共同探讨。几分钟后交流方案,讨论,归纳有效方案

          2、教师点拨:

            1)探究目的是找出两个力的合力和两个力之间的关系。

            2)测量时要注意读出各力的大小,还要画出方向。

            3)注意两次橡皮绳应拉到同一位置,保证效果相同。    3、学生探究:学生根据探究目的和自己设计方案去做实验,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寻找展示的对象。

          4、展示结果:选一成功组和 一失败组,请每组派一 位代表上讲台用多媒体投影机展示他们的结果,并要求分析、讲解。要特别注意对实验失败组,不要批评,不能只重结果,应重视他们探究的过程,帮助他们 分析过程,找出原因,重新再做。通过探讨,使学生感到失败也有收获,也是一种成功,这就在于他们感受了探究的过程,找出了自已的不足,了解了探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展示时会发现不少学生实验数据和记录都比较准确,就是找不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再点拔。      5、教师再点拨:启发学生猜想,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图形?能否可先闭合图形再看,学生一看是四边形。再让学生进一步猜想可能是什么四边形呢?学生看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启发学生用作平行四边形方法去验证这一结论。当学生发现不是很平行时,要说明是因为误差造成的。这样可以训练学生使用“猜想——假设——验证”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体会这一探究方法的使用过程和好处,从而形成使 用这种方法的意识。

      Ⅲ、讨论归纳,解决问题

      师生讨论归纳:我们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结果基本相同,说明实验具有普遍性,事实上多年前,科学家已总结出了这个规律,我们大家也充当一次科学家。这样学生不仅学到探究的方法,也受到了鼓舞,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满足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通过讨论归纳结论:

      【板书 平行四边形法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对角线表示出来。

      Ⅳ、应用问题,创新问题

            1、练习:一个力为 3 N,另一个力为 4 N ,互成90°角,求作两个力的合力。

          练习后,把三个学生作图过程投影出来,让全体学生讨论,找出作图错误,强调几个力的标度要一致,两个邻边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两个力的合力一定时两个分力与力随夹角增大怎样变化?用以上的探究实验装置,让学生 去研究,引导他们保持橡皮绳的节点位置不变,两个测力计渐渐向外移动,观察测力计的读数变化情况,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从理论上去准论证。这样在实验的情境中,在问题的应用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使问题不断深入,不断引伸。最后再要求学生课后自编2小题目。

      以上是笔者为适应新课程,在问题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看法,可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起讨论,深表感谢。

      镇江市第十二次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相关文章:

问题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化教学模式09-14

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9-14

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和形式09-14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由苏联教学专家09-14

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含义与要求09-14

浅谈中学数学“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教案09-14

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09-14

问题教学法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环节09-14

浅谈问题式教学模式 问题式教学模式设计09-14

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是提出的09-14

“问题教学法”的研究综述-精品文档 问题教学法的策略09-14

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哪些09-14

英语教学评价方案 英语教学评价范例09-14